哪吒闹海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哪吒闹海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哪吒闹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故事,其原型源自佛教传说。从宋辽时期的佛教故事到明代《封神演义》中的经典篇章,哪吒闹海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一故事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意蕴?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哪吒闹海故事源于宋辽时期佛教“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与“大圣那吒太子屠龙”的传说。明代,哪吒身份由佛教护法神过渡到道教灵珠子,故事相应呈现出佛道交融的特点。清代,场上改编使哪吒闹海故事的宗教性被逐渐削弱。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方法分析,可见哪吒闹海故事主题经历了由宗教至世俗的演变,反映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佛教故事文学性的增强,以及佛教教理日趋衰微对故事世俗化的推进。
哪吒原是佛教毗沙门天王之子,属于佛教护法神,具有为众生消除魔障、摧伏恶鬼之责。哪吒形象传入中国后,不断被中国本土的宗教与文学吸收,产生了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如哪吒献佛牙、哪吒降魔、哪吒大战孙悟空、哪吒灵珠子出世、哪吒闹海、哪吒大战石矶等。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也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哪吒闹海故事了,此故事包含哪吒屠龙、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生、弑父等情节,故事曲折离奇,且哪吒弑父一节挑战世俗伦理,是中国传统中极特殊的故事类型。
哪吒闹海故事源于佛教,一方面,宋代禅宗典籍流行的哪吒话头,是哪吒析骨肉还父母与莲花化生情节的灵感来源;另一方面,辽代佛教舍利石函上刻有哪吒追杀龙王的图案,是哪吒屠龙情节的雏形。哪吒闹海故事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得到完善,并在清代说唱与戏曲艺术中逐渐丰富。目前学界有关哪吒闹海故事的研究多集中在明代《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等经典文本上,对哪吒闹海故事发展初期的图像文献以及故事定型之后的民间改编有所忽略。本文试图系统梳理哪吒闹海故事在不同时代的情节演变,厘清故事的原始面貌及其定型之后的民间传播,进而探究这些演变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