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 “宝藏”,原属国的 “伤痛”:被原属国要求归还的文物,你怎么看?
博物馆里的 “宝藏”,原属国的 “伤痛”:被原属国要求归还的文物,你怎么看?
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积极追索历史上流失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那么,对于被原属国要求归还的文物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
对于被原属国要求归还的文物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历史和道德层面
历史正义的诉求:近代以来,很多国家的文物因战争劫掠、殖民侵占、非法贩运等原因流失到其他国家。这些文物是原属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它们的流失是原属国历史伤痛的一部分。从历史根源看,文物的流失是西方侵略、殖民统治与暴力掠夺的产物,因此追索文物是对殖民、侵略与掠夺等历史罪行的矫正,是对历史正义的追求。例如,中国在近代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被掠夺至国外,这些文物的回归是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一种弥补。
文化传承的需要:文物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对于原属国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文物回归原属国后,能够在其原初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研究、保护和展示,有助于修复被割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增进公众对文物所承载的文明与历史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国的文化。
法律层面
国际公约的支持:国际上存在一些关于文物保护和返还的公约,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等,这些公约为文物原属国追索流失文物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根据这些公约,在战争中被掠夺的文物、被盗的文物以及非法出口的文物应无条件归还原属国家。然而,国际法的执行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条约仅约束缔约国,缔约国之外的国家不受条约约束,这给文物追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原属国法律的依据:一些原属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明确了对流失文物的所有权和追索权。例如,中国在加入相关国际公约的同时,也不断完善国内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为追索流失文物提供了法律支持。在一些文物追索的案例中,原属国通过法律途径成功追回了部分流失文物,但这也需要充分的证据和法律论证。
现实层面
博物馆的责任和角色:对于收藏有他国流失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应该尊重原属国的诉求,积极与原属国进行沟通和协商,探讨文物返还的方式和途径。一些博物馆可能会以文物的“国际主义”为理由拒绝返还,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有责任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文物的原属国权益,将他国文物据为己有。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文物追索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各国应该加强在文物保护和追索方面的信息交流、司法协助和国际执法合作,共同打击文物犯罪和非法贩运行为,为文物的返还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国际社会也应该推动完善文物保护的国际规则,使其更加公平、公正地维护文物原属国的利益。
总之,被原属国要求归还的文物问题不仅涉及到历史、文化、道德和法律等多个层面,也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原属国的诉求,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流失文物的返还,以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