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历史演变
“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历史演变
“寇可往,我亦可往”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后经汉武帝时期发展,最终在1958年金门炮击事件中被毛主席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这一成语的历史演变。
春秋楚国:蒍贾反对迁都
据《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年)记载:楚人谋徙于阪高(春秋楚邑,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意思是楚国遇到了饥荒,又被戎人攻打,楚王就想迁到阪高去。蒍贾说不行,我们能去的地方,敌人也能去。
春秋时,楚庄王虽然是春秋五霸之一,可是即位之初,也面临着内忧外患。在内,权臣争斗不止;在外,即位的第三年,国内发生了饥荒,戎人趁机攻击楚国的西南和东南边境,本已经归附的庸国人(庸国位于现在的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一带,在春秋时期,它是巴、秦、楚三国间地位较高实力较大的国家。)也带领各蛮族部落作乱,同时麇国(读 qún guó ,在今湖北十堰与陕西安康交界处地带)人也率领百濮(古代称西南少数民族)部落聚集起来,准备伐楚。
楚国人心惶惶,接近中原地区的北部边境的城池甚至连大门也不敢打开,事情严重,大家都开始商量着迁都,大臣蒍贾(读 wěi jiǎ,大名鼎鼎的孙叔敖的父亲)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说:“迁都绝不可以,我们能到达的地方,敌寇也能到达(我能往,寇亦能往),此次作乱,庸国是大患,我们直接派兵攻打它,其它的敌人,如麇国和百濮,都是小患,以为我们派不出军队,所以才胆敢攻打我们,若是我们出兵,他们必定因为害怕而退兵,百濮部落本来就是分散居住,到时也就各自回去,不会再有危害。”
于是楚国出兵攻打庸国,接连七次故意败走,麻痹了敌人,庸国人疏忽大意,放松了防范。
趁此机会,楚庄王亲自前往,联合秦国人、巴人,一举灭掉庸国,其它蛮族部落眼见楚国势大,纷纷归附,与楚国结盟。
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
据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汉武帝说:“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我复亦往。”今人多直白说:"寇可为,我亦可往"。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匈奴可以说是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自公元前三世纪匈奴在阴山一带崛起,这个以长发为标志的民族,每一次向南进犯,都是烧杀抢掠,成为南方农耕汉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当时的九江王英布的叛乱后,开始很自信认为从此再也没有人会是他的对手,所以面对匈奴的挑衅,他选择了冒险的出征。结果,汉高祖刘邦指挥下的30万大军被匈奴单于围困。最后,他送了很多珠宝给匈奴单于,才保住了汉朝的主力。汉高祖刘邦死后,单于还公开侮辱吕雉。
之后,贤明仁慈的汉文帝、汉景帝,为了短暂的和平,一次又一次地与匈奴国家交换公主、金钱、货物。当然,汉朝也在默默积蓄力量。后来,汉武帝利用他父亲和祖父留给他的丰富的国库物资,决心征服匈奴。
汉武帝在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姐姐,因为国家的缘故不得不跪拜与匈奴结婚,尤其是当他知道自己的曾祖父被围攻,曾祖母被侮辱的时候,所以他决定有一天要彻底打败匈奴。
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就想方设法训练骑兵,以便有一天能在草原上与匈奴决一死战。后来,他挑选了五名最有战斗力的将军,每人带领一万名骑兵去征服匈奴。汉武帝说,这一次大战就是要让匈奴的人和汉朝的人民知道"寇可往我亦可往"。在这次大战中,虽然李广和其他部队没有返回,但著名的将军卫青成功地俘虏了数万敌军,扬了国家的威风。
汉武帝一生18次征伐匈奴,创下了流传后世的功业。连伟人也在自己的词中称赞"秦皇汉武",只可惜,这句话并不是汉武帝说的,而是伟人说的。
1958年金门炮击:毛主席的运用
1958年8月23日,出于斗争形势的需要,我福建前线部队组织了36个炮兵营数百门火炮开始炮击金门。
炮声一响,举世震惊。艾森豪威尔睡不着觉了,他摸不清楚我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是不是打算一鼓作气解放金门?于是他命令第七舰队的旗舰"海伦娜号"重巡洋舰率领6艘驱逐舰组成特混舰队向金门驶来。
面对美国的干涉,前线指挥部向毛主席请示。毛主席考虑了两天后答复叶飞:按你们的计划打。结果这天中午,我海岸炮兵击沉了一艘正在料罗湾码头向金门卸补给品的蒋军登陆舰。亲眼目睹这一幕的美国海军特混舰队二话不说,掉头向外海逃去,彰显了其纸老虎本色。因为他们知道,对面是来真的。在朝鲜打了好几年,他们知道对面的厉害。但美国人又不甘心,每天像苍蝇一样在金门附近游弋,只要我们炮声一响,他们就立即逃向外海,炮声一停,他们又回来了。
就这样打打停停两个多月,到10月13日这天,《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文章(截取部分如下):
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两个星期,借以观察敌方动态,并使金门同胞得到充分补给,……这是为了对付美国人的,这是民族大义,必须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这是中国内政,外人无权过问,世界上一切侵略者及其走狗,通通都要被埋葬掉,为期不会很远,他们一定逃不掉的。他们想躲到月球里去也不行。寇可往,我亦可往,总是可以抓回来的。一句话,胜利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
这篇文章,是以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的名义发的,但却是毛主席亲自撰写的。这篇文告,目的性明确,语言简洁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威力比炮弹更强大。
自此之后,“寇可往,我亦可往”就诞生了。他被编剧嫁接到了汉武帝的身上,用以表现汉武帝藐视敌人的英雄气概。实际上,只有伟人这样的旷世英雄,才能说出这样睥睨四方、霸气外露的话来,并且将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起成为千古名言。
202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