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明明经济发达,为何军队战力如此贫弱?
宋代明明经济发达,为何军队战力如此贫弱?
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朝代,然而,其军队的战斗力却显得异常贫弱。从军事制度的制约到重文轻武的政策导向,从经济负担到外部威胁,多维度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历史现象。
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只要涉及到两宋战争,宋军方面几乎全被战败、溃逃等贬义词所覆盖。两宋300年历史,宋军留给后人的,几乎就是一幅让人追打了300多年,净吃败仗、软弱无能的窝囊废印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军事制度的制约
宋代的军事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枢密院与三衙之间的权力分散与相互制衡。枢密院作为朝廷主管军事的机构,拥有调动兵马的权力,但其直接掌握的军事力量有限。而三衙,即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直接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工作,却无权调动派遣军队。这种设计的初衷在于防止军事权力过于集中,从而避免出现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
然而,这种权力分散的体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由于枢密院与三衙之间的职责划分和权力制约,导致了军事指挥上的不畅和效率低下。在实际作战中,这种体制往往使得军队难以迅速作出反应和调整,影响了战斗的连贯性和协同性。其次,宋代实行的更戍法要求军队定期轮换驻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将领专权,但也造成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受到影响,士兵对将领缺乏忠诚感和归属感,而将领对士兵的了解和掌控也不够深入和有效。
此外,更戍法还导致了军队的长期分散和调动频繁,士兵们经常处于流动状态,难以形成稳定的战斗集体和有效的指挥体系。这种分散的状态不仅影响了军队的日常训练和战斗力的维持,也使得军队在应对突发战事时难以迅速集结和投入战斗。因此,尽管宋代的军事制度在防止军阀割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对军队战斗力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尽管宋朝也进行过一些军事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和保马法等,但这些改革往往受到保守派官员的反对和阻挠,难以彻底推行。例如,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试图通过组织农民进行军事训练来加强地方防御力量,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力。保守派官员认为保甲法劳民伤财,对社会秩序造成了破坏,因此极力反对。保守派势力的存在使得军事改革难以顺利进行。
重文轻武的政策导向
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确保皇权的稳定。然而,这种政策也导致了武官地位的下降,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受到限制。
在宋朝,文人的地位高于武人,文官掌握着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这使得武官在政治舞台上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晋升和任用往往受到限制。同时,宋朝也通过科举制度等方式选拔文官,而武官的选拔和培养则相对较少。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受到限制,导致军队中缺乏优秀的将领和士兵。
宋朝许多地方大员和高级军事职位都由文官担任。这些文官虽然有治理地方的能力,但在军事方面往往缺乏经验和才能。例如,在宋朝的边境地区,往往由文官担任知州或安抚使等职务,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这些文官虽然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但在军事方面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指挥和调动军队。
宋朝的军人地位较低,待遇也相对较差。军人的升迁和福利往往受到限制,这使得许多有才能的人不愿选择从军作为职业。此外,宋朝的军队招募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北宋时期,军队的招募主要是通过灾荒时期的灾民和流民进行的,这些人员往往素质较低。而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争压力的增加,军队的招募变得更加随意,一些地痞流氓、罪犯等也被招募进军队。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宋朝军队素质的下降。
宋朝建立后,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战争和冲突,但总体上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特别是在北宋时期,由于与辽国、西夏等邻国的和议政策,宋朝长期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战争。这使得宋朝的军队缺乏实战经验,难以在战争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由于没有战争压力,军队的训练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战性。同时,军队的装备和物资供应也存在一些问题。北宋时期,由于财政压力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军队的装备和物资供应往往不足,影响了士兵的训练效果。在南宋时期,虽然战争压力增加,但军队的装备和物资供应仍然存在问题,影响了士兵的战斗力。
经济负担与军事开支
尽管宋代经济发展迅速,商业繁荣,国家财政却长期面临压力,这主要源于“三冗”问题的困扰。北宋时期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了冗官问题的出现。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增加办事环节、增加官僚职位的方法以实现权力制衡,这导致了官员数量的急剧增加,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重,又设立了多个相互制约的职位,进一步加剧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在军事方面,北宋实行募兵制,招募了大量的士兵,形成了庞大的军队规模,这是冗兵问题的直接原因。由于募兵制的特性,士兵一旦入伍,往往就是终身制,而且老弱士兵也需要国家供养,这无疑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此外,为了防御边疆,北宋不得不增加军事开支,尤其是在与辽、西夏等民族的战争中,对外赔款和军事防御的开支成为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冗费问题则是由于冗官和冗兵问题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规模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来维持,这导致了国家财政的紧张。财政困难又限制了对军事装备和训练的投入,影响了军队的整体战力。在宋徽宗时期,官员人数已经达到四万六千余人,比宋仁宗时期扩大了三倍,财政压力巨大。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北宋政府不得不增加税负,发行纸币,甚至采取金融创新的手段,但这些措施往往带来了新的问题,如金融泡沫和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境。
“三冗”问题贯穿整个宋朝,成为制约国家财政和军事发展的关键因素。官僚机构的膨胀、军队规模的庞大以及随之产生的巨额开支,使得国家财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长期稳定。
外部威胁与战略选择
宋代面临来自北方的辽、金、西夏等强大敌对势力的持续威胁。在北宋时期,与辽和西夏的战争频繁发生,这些战争主要是由于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引发的。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北宋军队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修建了大量的边防工事,如长城和堡垒。同时,北宋还采取了外交手段,通过与辽、西夏的和亲政策,缓解了双方的紧张关系。
南宋时期,对金对蒙元的战争更是贯穿始终。这一系列的战争促使南宋的军队编制、指挥系统、兵器装备、战略战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宋军队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利用水军的优势,进行水陆并进的作战。同时,南宋还采取了外交手段,通过与金的外交谈判,争取到了一定的和平时期。
整体来说,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对战争战略选的择往往是防御性的,尽管有时采取攻势,但更多时候是通过和谈、岁币等方式求得暂时的和平。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宋朝通过支付岁币来换取和平。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南宋也多次采取和谈的方式,甚至在某些时期向金朝称臣,以换取边疆的安宁。
这种防御性的,更多依赖于外交手段和经济让步来维持和平的战略和策略,也一定程度上让统治者在军事上缺乏战略眼光和能力,在多重外部威胁中顾此失彼,一退再退。
社会风气与军事文化
宋朝的社会风气以文人雅士为尊,武人地位较低。这种现象在宋代的文学作品、社会观念以及政策导向中都有所体现。
从教育制度来看,宋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重视文学和经学知识,使得文人士大夫成为社会精英和政治权力的主体。当时社会普遍认为,即使是军事上的赫赫战功也比不上科举考试中的状元荣誉,这反映了文职官员在社会地位上的优越性。
宋代的文人不仅在政治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化和思想领域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理学的兴起,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文人的社会地位。文人通过诗词、书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些作品往往被社会广泛传颂,从而使得文人的声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加强了文官对军队的控制。这种政策导向使得武将的社会地位受到限制,而文人士大夫则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提拔。
宋代的社会风气中,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被广泛推崇。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文化品味和生活情趣,成为社会风尚的标杆。对文人的尊崇和对武人的轻视,导致了军事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军事才能和战功不被充分重视,从而影响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对今日的警醒
通过深入探究宋代军队战力贫弱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对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影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宋代虽然经济发达,但在军事上却未能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强大力量。
宋代军队战力贫弱的教训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同时,不能忽视军事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军事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在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军事建设,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实战能力。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提高军人的地位和待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职业发展环境,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