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十二宫星座图:东西方天文学的对话
黄道十二宫星座图:东西方天文学的对话
黄道十二宫星座图,作为西方占星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巴比伦的占星术到希腊的动物园,从木星纪年法到太岁纪年法,东西方的天文学家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星空的奥秘。本文将为您揭示黄道十二宫星座图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不解之缘。
黄道十二宫的起源与演变
黄道十二宫,这个源自古巴比伦的占星学术语,经过希腊人的演绎,成为了西方占星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希腊语中,“zodiakos”意为“动物园”,因为希腊人将星座想象成各种不同的动物,这也就是十二个星座名称的由来。
黄道十二宫的划分是一种太阳历,以春分点为起点,太阳在黄道带上视运动每运转30度为一宫,其实是一个太阳月。需要注意的是,黄道十二宫的宫名是借用附近的星座名字,与实际的星座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同样对天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共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早在夏商时期,古人就发现了木星运行的规律:木星的轨迹和黄道带非常接近,木星运行一周天大约要花十二年,把木星划过的天区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就对应着一年。这12年周期被古人称为“天之大数”,由此衍生出了十二生肖。
古人还把天穹一分为四,称为“四象”。分别是:东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在黄道带上,每一象再分为7个区域,便成为了我们熟悉的二十八宿。
太岁纪年法的创新
由于木星运行一周天并不是十二年整,而是11.86年,这就会导致每十二年就会累积多出来五十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设想出了一颗运行一周天恰好十二年的“太岁”。太岁的十二星次有一套全新的名字,是:摄提格、单阏(chányān)、执徐、大荒落、敦牂(zāng)、协调洽、涒(tūn)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
太岁和木星当然也是要归于阴阳学说。木星在天空运行,天属于阳,所以太岁应该在地上运行,地属于阴。进一步推演,木星属阳,太岁属阴,太岁的十二星次因此叫作岁阴。既然太岁的十二星次配十二地支,称为岁阴,还应该有一套对应的天干,称为岁阳。十个岁阳的名字是:阏逄(yānpáng)、旃蒙、柔兆、强圉(yǔ)、著(chú)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阳。
《资治通鉴》中的纪年方式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使用了这套太岁系统来纪年,所谓“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用我们熟悉的干支系统来表达,就是“起于戊寅年,止于壬子年”;转换成公历,就是“起于公元前403年,止于公元前369年”。
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非常明确地解释了这套复杂的纪年方式,包括天干地支以及岁阴岁阳的对应关系。通过这些详细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的智慧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