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肝郁为百病始,中医疏肝八法:从气滞到阴伤的系统梳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肝郁为百病始,中医疏肝八法:从气滞到阴伤的系统梳理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6/13/75776129_1146902694.shtml

导读:肝郁为百病之始,中医疏肝八法从气滞到阴伤的系统梳理,详细介绍了疏肝理气、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疏肝利胆、疏肝通络、疏肝活血、疏肝利水和滋阴疏肝八种治疗方法,每种方法都详细描述了其病机、主症、治法和代表方剂。

疏肝八法经验介绍

一、疏肝理气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亦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与精神情志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肝气不抑不亢,气机通畅。若情志异常,肝之疏泄失司,则会产生肝气郁结的病症。

症见胁肋胀满,胸闷不舒,善太息,精神抑郁,不欲饮食,舌苔白滑,脉弦。或见口苦善呕,头目眩晕;或见喉中如有物阻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见结喉两旁有肿块,质地较软,并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妇女则见悲伤欲哭,或啼笑无常,精神恍惚,难以自持等。

治以疏肝解郁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气郁化火者,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梅核气者,合四七汤加减以降气化痰;颈部瘿瘤者,合海藻玉壶汤加减以理气化痰消瘿;妇人脏躁者,合甘麦大枣汤加减以养心安神。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常获显效。

二、疏肝健脾法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金匮要略》亦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木条达,气机通畅,是脾土运化的先决条件。若肝气郁结,肝邪乘脾,则木郁土中。

临床上除见精神抑郁,胸闷胁胀,善太息等肝气郁结的表现之外,常继以出现食欲减退,脘腹胀满,或兼腹痛,大便溏薄,肠鸣矢气,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弦细等肝气犯脾的症状。

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且因脾为阴土,故用扶脾药时可略兼升阳,以防脾气下陷。

三、疏肝和胃法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经脉别论》亦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胃主受纳熟腐,为五脏六腑之海,与脾互为表里。若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以致疏泄太过,横逆犯胃,则会出现肝气犯胃之证。

症见胁肋胀痛,脘腹胀满作痛,且时有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吐,舌苔薄黄,脉弦。

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由于胃为阳土,肝气又易于化火,故应用理气香燥之品要适可而止。

四、疏肝利胆法

《灵枢·本输》曰:“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胆附于肝,胆的精汁来源于肝。

胆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肝胆疏泄,一则影响脾胃运化水谷功能,二则参与对神志的调节。

肝气抑郁,谋而不断,疏泄功能失常,可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出现胆火上炎之证,而胆汁的分泌失常,反过来也会影响肝的疏泄。

症见胸胁胀满疼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失眠,急躁易怒,烦热,或时寒时热,或兼见黄疸,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以疏肝利胆,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常选加元胡、川楝子、木香等。

五、疏肝通络法

《直接方》曰:“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王旭高医书六种·治肝三十法》亦曰:“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经脉瘀阻,宜兼通血络。”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无不受气的影响。若肝失疏泄,则气不行血,气火相并,又易窜络,则见久病气火入络之证。

症见胁痛,耳聋,周身筋脉窜痛,肌肉跳运,舌质紫暗,脉弦细等。

治以疏肝通络,方用旋复花汤加味,常选加当归须、桃仁、郁金、泽兰叶等。

六、疏肝活血法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临证指南医案》亦曰:“郁则气滞,久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而为郁劳沉疴。”

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郁日久,气机阻滞,波及血分,血行不畅,可致血瘀。

症见胸胁刺痛,痛处固定,入暮尤甚,或见腹部癥瘕痞块,推之不移;妇女则见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甚或经闭,舌质紫暗,脉迟涩。

治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用药大旨,亦如华岫云所言:“以苦辛凉润宣通,忌投燥热敛涩呆补。”

七、疏肝利水法

《素问·五脏生成》曰:“肝之合筋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主肝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肾生骨髓,髓生肝。”

可见,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复杂的生命活动中,各脏腑之间是紧密配合的,肝的疏泄作用与血和水的运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肺失肃降,脾胃升降转输失职,肾之气化开阖失司,均可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气滞水停之症状。

症见胸胁胀满,脘腹痞满,肢体或全身水肿,纳食减少,嗳气不舒,面色爪甲光白无华,小便短少,舌淡,脉弦。

治以疏肝行气利水,佐以健脾除湿散满,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八、滋阴疏肝法

《素问·调经论》曰:“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亦曰:“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肝为血海,其经上连目系,其气通于目。

若情志不遂,肝气久郁,郁而酿热,暗耗肝阴,则出现肝郁阴虚之症状。

症见眩晕,头痛,目睛干涩,或夜盲,耳鸣,两胁隐痛,肢体麻木,筋肉抽动或拘挛,爪甲不荣,舌边红,少津,脉弦细。

治以滋阴疏肝,方用四逆散合一贯煎加减。

deepseek(AI)的学习笔记

以下是基于原文内容的重新梳理,以“肝郁为核心病机,气血水阴为传变层次”为主线,系统归纳八种治法:

主线框架:肝郁为始,传变四维

核心病机: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基础病理)

传变路径:气滞→化火→伤阴→血瘀→水停(横向累及气血水阴,纵向波及多脏)

一、肝郁气滞(基础证)

  • 病机:肝气不疏,气机壅塞
  • 主症:胁胀、胸闷、太息、抑郁、脉弦
  • 治法:疏肝解郁
  •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 关键配伍:柴胡+香附+川芎(行气解郁)

二、肝病传变(横向累及他脏)

  1. 木郁克土(脾/胃)
  • 肝脾不和:腹胀、便溏、肠鸣(脾虚气陷)

  • 治法:疏肝健脾,升阳防陷

  • 方剂:逍遥散+痛泻要方(白术+白芍柔肝实脾)

  • 肝胃郁热:脘痛、吞酸、呕吐(胃气上逆)

  • 治法:疏肝和胃,防燥伤阴

  • 方剂:柴胡疏肝散+左金丸(黄连制酸,吴茱萸降逆)

肝胆同病

  • 胆火上炎:口苦、失眠、黄疸(湿热蕴胆)
  • 治法:疏肝利胆,清透湿热
  • 方剂:蒿芩清胆汤+川楝子(清胆热,行气止痛)

三、久病入络(纵向深入血分)

  1. 气滞血瘀
  • 轻证(络脉痹阻):胁痛如刺、筋脉跳痛

  • 治法:疏肝通络

  • 方剂:旋覆花汤+泽兰叶(辛润通络)

  • 重证(癥瘕积聚):固定刺痛、经闭癥块

  • 治法:疏肝活血

  • 方剂:膈下逐瘀汤(桃仁+红花破血逐瘀)

气滞水停

  • 水肿胀满:肢体浮肿、小便短少(三焦水道壅滞)
  • 治法:疏肝行气,健脾利水
  • 方剂:胃苓汤(白术+茯苓+猪苓健脾渗湿)

四、郁火伤阴(终损肝体)

  • 肝阴不足:目涩、胁隐痛、筋挛(肝血亏虚,筋失濡养)
  • 治法:滋阴疏肝,体用同调
  • 方剂:一贯煎(生地+枸杞养阴,川楝子疏肝)

五、特殊兼证处理

  • 梅核气(痰气交阻):四七汤(半夏厚朴汤)行气化痰
  • 脏躁(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缓急安神
  • 瘿瘤(痰瘀结喉):海藻玉壶汤软坚散结

总结逻辑链

肝郁气滞为起点,可横向犯脾胃、胆腑,纵向由气入血、由经入络,终致水停阴伤;治疗需以“疏调气机”贯穿始终,结合传变层次灵活配伍,兼顾疏肝不伤阴、行气不助火、化瘀不损正,体现“肝病调肝,更调全身”的整体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