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失望的狂暴女神
令人失望的狂暴女神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作为备受期待的系列新作,却在多个方面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本文将从导演手法、叙事节奏、动作场面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部前传作品为何令人失望。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海报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以下均简称为“狂暴女神”)作为《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的新作,也是2015年《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以下都简称为“狂暴之路”)的前传,自立项以来就备受影迷期待。影片毫无悬念的入选今年第77届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延续了乔治·米勒个人所创造的废土末日美学和强烈的视觉风格,聚焦于弗瑞奥莎的起源故事。
然而,从电影技法和镜头语言的角度来看,这部前传作品在某些方面甚至说在整体叙事和场面执导上远未能达到《狂暴之路》的高度,尽管这在观影前就似乎已经知道这一点,我们其实都深知,《狂暴之路》所创造出来的杰出作者性和独特的个人美学,想要在新一部(无论是续集还是前传),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就连乔治·米勒本人都很难的。本文将简单分析探讨《狂暴女神》为何是一部令人失望的前传作品。
9年前的《狂暴之路》真正重塑了好莱坞标准的动作商业大片,现在回过头再来看,这也毫无疑问的是集中展现好莱坞2010s年代工业的集大成之作。乔治·米勒在《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中展现了卓越的导演功力,特别是在视觉效果和动作场面的设计上。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在纳米比亚的沙漠中拍摄,广袤的沙漠景象与炫目的车战场面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剧照
然而,米勒在《狂暴之路》中展现了极高的导演技艺,通过一气呵成的镜头调度和紧凑的叙事节奏,将观众牢牢吸引在座位上,到了《狂暴女神》都消失不见了。虽然米勒依然执导,但不必要的故事背景的过度介绍和填充和大量情节发展需求所增添了许多比《狂暴之路》还要多的台词对白,尽管电影宣发团队一再强调这似乎也是在吸引粉丝和影迷的一种噱头:主演安雅·泰勒·乔伊的台词只有30多句,而她的搭档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的台词也不过60多句,但宣发团队没告诉观众的是,电影其余的所有角色远远超过了两位主角的所有台词数量。
于是,大量的对白,加上冗长的叙事节奏,不仅缓慢了电影原有的那种爽劲更失去了前作的快准狠的节奏方式,这在影片最开始就已初现端倪,到中间彻底削弱了整体的紧张感和冲击力。这时你就可以明白,《狂暴女神》仅仅只是一个前传而已,它早已失去了《狂暴之路》那种魅力和惊艳了。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剧照
在当今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中,CGI特效制作已达到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水准,CGI所创造出来的影像世界是在普通现实中无法实现,它更给了电影创作者无限的作者想象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度依赖CGI特效制作可能导致影片质量的下降和不真实感。这在《狂暴女神》中尤为体现:
在前作《狂暴之路》中,米勒制作手法的一大亮点就是大量使用实拍特效而著称。乔治·米勒在这部影片中采用了极少的CGI,大部分动作场面和爆炸场景都是真实拍摄的。这种实拍特效的使用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还使得动作场面更具紧张感和代入感。观众可以感受到每一次碰撞和爆炸的真实震撼,形成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剧照
而到了新作《狂暴女神》中,导演似乎在某些场景中更加依赖于CGI特效。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已将近80岁的乔治·米勒似乎是在担心自己的年事已高,不敢再拍摄这种危险的实拍场景了?于是他本人开始相信好莱坞如今成熟到不能再成熟的CGI特效技术了。
虽然现代CGI技术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但过多依赖CGI可能导致视觉效果缺乏真实感。特别是在有前作《狂暴之路》因实拍而惊人所创造出的废土末世的美学,那种实拍所带来的冲击感,进入到这部新作后观众所能看到的仅仅是特效的人工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紧张感和冲击力,爽感也大大削减。特别是在追逐和战斗场面中,CGI的过度使用可能让场景显得过于光滑和虚假,缺乏实拍特效那种粗糙的真实感。
在《狂暴之路》中,实拍特效和有限的CGI结合得非常自然,观众难以分辨出哪些部分是CGI。这种无缝结合增强了影片的视觉一致性。而在《狂暴女神》中,某些CGI特效场景与实拍场景的衔接不够自然,导致视觉效果出现割裂感。不是专业领域的观众似乎都能一眼能看出哪些场景是特效制作出来的,哪些又不是。这种不一致性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容易被特效的“虚假感”分散注意力,从而影响观影体验。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剧照
另一方面,如同前面所言,《狂暴女神》的叙事相比《狂暴之路》放慢了节奏,冗长了很多。尽管我们都深知在这部前传中,介绍角色背景故事是固然重要的,这为观众了解弗瑞奥莎这个人物的起源和崛起是关键,但故事节奏和叙事方式相比《狂暴之路》存在着明显差距。
《狂暴之路》以其紧凑的故事节奏著称,几乎从一开始就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更重要的是《狂暴之路》中的叙事高度依赖角色驱动。影片几乎没有冗长的铺垫,观众被立即带入一个充满紧张和危机感的世界。整个故事通过一连串的追逐和战斗场面,不断升级的紧张感和危险使得观众始终处于悬念之中。麦克斯和弗瑞奥莎的合作与冲突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他们的动机简单而直接:生存和反抗。这种清晰的角色动机使得观众能够迅速理解并投入到角色的困境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每一个动作场面都精心设计,节奏明快且扣人心弦,确保观众始终被剧情紧紧抓住。可以说,在《狂暴之路》每一场戏没有废笔更没有废话。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剧照
但到了《狂暴女神》中导演则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了弗瑞奥莎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导演使用章节叙事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影像故事的冗长感,而更不用说的是影片为了弗瑞奥莎的背景故事和人物发展进行了2个章节的铺垫,这使得前半部分节奏较为拖沓。虽然这种铺垫有助于深化角色,让观众沉浸这个人物内心的起源之中和能深度进入到废土世界中,但这也当然削弱了前作中所带来的快准狠,节奏快的观影体验。
这种情感铺垫虽然增强了角色的深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故事节奏。情感的细腻描绘需要时间,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导致情节节奏变慢。观众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进入高潮部分,等节奏真正快了的时候,观众似乎已经没有心情进入或者说为何不早点到来呢?这使得影片节奏松散,剧情节奏更是缓慢下来了。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剧照
动作场面的设计相比《狂暴之路》来讲,《狂暴女神》更是未能达到前作的水准。在《狂暴之路》中,每一场追逐战和战斗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充满了独特的视觉元素和新奇的创意,例如“火焰吉他手”和“旋转战车”等。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视觉冲击力,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狂暴女神》的动作场面缺乏这种创新性。虽然依然有一些激烈的战斗场景,但整体设计较为传统和常规,没有前作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很难再找到或能感受到前作中那些标志性和令人难忘的创意元素。除了创意不足,《狂暴女神》的动作场面在执行效果上也存在明显问题。前作通过大量的实拍特技和高难度的特技表演,创造出极为真实和震撼的效果。而在《狂暴女神》中,虽然有不少特效和动作设计,但由于过多依赖CGI,导致场面显得过于虚假和不真实。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剧照
《狂暴之路》的动作场面节奏控制极为出色,每一场戏都紧张而高效,几乎没有冗长的铺垫和无用的情节。导演通过连贯的动作设计和镜头调度,使每一场战斗和追逐都显得流畅自然,观众能够轻松跟随故事的发展。我们最为熟悉的动作名场面比如,沙暴追逐战:沙暴中电闪雷鸣,巨大风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或者弗瑞奥莎与麦克斯初次相遇时的战斗,利用狭小的空间通过绳索进行近身搏斗,动作紧凑激烈。
而《狂暴女神》在动作连贯性上存在明显不足,某些场景的动作设计显得突兀和不连贯,观众在观看时容易感到跳脱和不适。由于影片需要兼顾角色背景和情感铺垫过多,再加上影片除了女主角弗瑞奥莎以外还有多个男性角色需要介绍展现导致动作场面的间隔较长,整体节奏不如《狂暴之路》那样紧凑。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剧照
至此,可以说明《狂暴女神》的失败是全方面的,对于许多影迷来讲,我们并不期待它能超越前一部,更不可能能超越。只能说不能抱有那样的期待,乔治·米勒在《狂暴之路》中展现了出色的导演掌控力,将动作、情节和视觉效果完美结合。而在《狂暴女神》中,所有的一切都荡然无存,片呈现出了不协调和不一致的感觉。相信乔治·米勒本人也十分清楚自己肯定再也创造不出前作那样的伟大杰作,于是最不可原谅的事情终于还是在结尾出现了:
在片尾字幕滚动的时候乔治·米勒干脆把《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中所有经典、令人难忘的名场面片段又给观众放了一遍!与其这样,那我还不如再看一遍《狂暴之路》,何苦花£20去全英最大的iMax影院看一遍全方面都未能在各个方面达到预期,甚至在许多关键环节上显得力不从心的前传呢?
这一全方面的失败提醒着我们,成功的续集或前传不仅需要延续前作的优点(这似乎在如今口味挑剔的观众面前难上加难),更需要在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和提升,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如今来看,在全世界的电影工业都在面临着剧本创作疲乏/创新的时代,电影制作者们不得不继续再创作续集或前传电影,甚至是重启一个系列的电影都是如此,可最终大部分都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现在的好莱坞电影!
— F I N —
文字:Andy Yan
排版: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