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劳动,文明之基与活力之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劳动,文明之基与活力之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szb.ycfbapp.com/ycwb/pc/con/202404/29/content_52545.html

劳动节前夕,让我们跟随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文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一起探寻“劳动”二字背后的文化密码。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从古代农耕文化到国际劳动运动,“劳”与“动”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演进,更诠释了劳动作为文明之基与活力之源的永恒价值。


不同字形中的“劳”。


不同字形中的“动”。

劳动节的历史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农家生活的忙碌景象。在我国古代,劳动节的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春龙节(二月二)尤为引人注目。张鑫华介绍,春龙节又称春耕节,传说始于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其“皇娘送饭,御驾亲耕”的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劳动者的尊重。每逢农历二月二,伏羲亲自耕种,以示国家对农业的关注与对百姓的关爱,后世帝王纷纷效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习俗。

而今天的国际劳动节,则是对全球劳动者辛勤付出的共同纪念。自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以来,劳动节逐渐成为全世界劳动者的共同节日。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的代表大会将5月1日确立为“五一”国际劳动节。1949年12月,我国将“五一”国际劳动节定为值得纪念和庆祝的节日。

“劳”字的深层含义

“劳”字作为会意字,其甲骨文形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张鑫华说,甲骨文中的“劳”字由二火和“衣”组成,关于“衣”的构型,学者们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它代表“小”,象征身份低微的杂役或小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米”的省形,代表农夫。

为此展开了诸多争议,主要有以下四点:

  1. 代表热的夏天劳累之象。甲骨文从二火、从衣,二火是一个“炏”字,“炏”是“炎”的异体字,有炽热义,衣中小点代表打湿衣衫的汗水,是炎热的夏天劳累之象,本义为劳苦。《尔雅·释诂》中有:“劳,勤也。”《悯农》中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庄子》中说:“是犹推舟于陆地,劳而无功。”

  2. 表示室内缝补衣物之象。此类观点也认为甲骨文从二火、从衣,但二火不是“炏”字,而是“焱”的省形,表光亮,体现了灯光下母亲缝补衣物的情景,本义为额外的辛苦。如《诗·邶风·凯风》中说:“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其中,兄弟姐妹被比作酸枣(棘),以此寓意母亲抚养儿女的艰辛。

  3. 表示为衣食而焦虑的内心。金文中的“劳”从“心”,则甲骨文中的“衣”及“米”的省形表衣食,加二火表内心焦虑,《诗· 邶风 · 燕燕》有:“实劳我心。”

  4. 代表刀耕火种之象。“劳”的小篆从“力”,而“力”的甲骨文是耒耜的象形。一种类似于犁的翻土农具。因此,“劳”的甲骨文或为刀耕火种之象,是只有通过劳作才能得以生存之意。这些争议反映了“劳”字在甲骨文时代的多重含义。

“劳”字的演变

张鑫华认为,“劳”应为会意字,甲骨文从二火,从衣,二火应为“炏”字,表炙热。

而对于“衣”的理解,可以参考《说文·衣部》,其中共收录了48个汉字,如《说文》:“裁,制衣也。”《说文》:“袤,衣带以上。”《说文》:“祇,短衣。”《说文》:“亵,私服。”《说文》:“衰,草雨衣。”无不与衣物直接相关。结合《说文》:“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卒,衣有题识者”来看,甲骨文“衣”中的小点不大可能是汗水浸湿衣衫之意,应该是某一种有特殊标识的衣服,如此,若“衣”中的标识为“小”,则有身份低微之意,可能是杂役或小童(奴隶)之义。若“衣”中的标识为“米”的省形,则为农夫。如此,“劳”的甲骨文初义应为在炙热的天气中劳作的杂役或小童,后来又分化出在炙热的天气中辛勤劳作的农夫之形,本义均为劳苦。

《孟子· 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劳”也引申为内心疲劳,因此金文分化出从心的结构。此后又分化为三个方向,形成不同的古字,或从力,或从心,或从衣,由于“力”的本义是农具,因此这仍然是农业场景的描述。最终从力(勞),逐渐取代了其他写法,并固化了下来,后来简化为“劳”。

“动”起来,更活力

与“劳”字相呼应的,是充满活力和变迁的“动”字。繁体字的“動”为形声字,从力,从声,本义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行动,蕴含着强烈的行动力和变革精神。

张鑫华解释,与“劳”相似,“動”也是后造字。《增韵》:“动,静之对。”

“动”与“静”相对,是一个非常有意蕴的汉字。“动”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运动与变化,更是精神层面的活力与激情。从春天的万物复苏,到夏日的绿树成荫,再到秋天的硕果累累,每一个季节的更替,都离不开“动”的力量。它推动着自然界的循环往复,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追求梦想。

同时,“动”字还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动”的力量在推动。它让我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不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原文来自银川晚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