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鬼神」文化,杂糅了哪些特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鬼神」文化,杂糅了哪些特点?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17/20/881164_1131620668.shtml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与"神"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鬼"象征着死亡、凶恶、黑暗和恐怖,而"神"则代表着福祉、善良、光明和福禄。人们对鬼的态度是恐惧、逃避和镇压,而对神则是敬仰、祭拜和祈祷。

然而,最初的神与鬼其实是不分的,它们源自同一个概念体系。在原始社会的观念中,人死后都会变成鬼。这种观念在一些民族的信仰中仍然存在,他们只有鬼的概念,而缺乏明确的神的观念。

随着历史的发展,鬼文化也经历了丰富和演变的过程。西周时期,家族宗法制的确立对鬼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商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魂,包括父母和祖先的灵魂。但到了西周,祖先的灵魂开始被赋予高尚的品德,成为子孙们崇拜的对象。这种对祖先灵魂的美化,使得祖先崇拜成为鬼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各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和场所也随之兴起。


《骷髅幻戏图》宋李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道教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鬼神文化。道教继承了巫术驱鬼的传统,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神仙体系,使得鬼、神、仙的概念逐渐混淆。道教的神仙都有从人到仙的具体生活史,这种造神方式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地狱观念与中国本土的鬼文化相结合,创造了"十殿阎王"的说法。这种说法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种心理寄托,即无论生前地位如何,死后都要接受公平的审判。

儒家思想对鬼神文化的态度则较为矛盾。虽然儒家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但对丧葬和祭祀活动却极为重视。这是因为这些活动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忠孝仁义和尊卑有序的观念。儒家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丧祭活动,不仅推动了鬼文化的发展,也为其注入了浓厚的伦理色彩。


福神,原为岁星,即木星,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福神

因此,中国人对待鬼神的态度,不仅仅是出于本能的恐惧和崇敬,更包含了宗教和伦理的多重维度。这种独特的鬼神文化,对中国人思想和道德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仙姑: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巧降及时雨。经常手持荷花,是故雅称「何仙姑」


寿星,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