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让笔记流动起来——Obsidian重塑知识体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让笔记流动起来——Obsidian重塑知识体系

引用
少数派
1.
https://sspai.com/post/91652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高效地整理和管理知识,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将分享一种基于Obsidian工具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系统化的流程、结构和连接方式,帮助你构建一个高效的知识库。

一、知识生产流程:从收集到分享

为什么需要梳理流程?整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好比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采购原材料,根据图纸进行工艺的加工,最终组合成产品,打包销售。一个好的知识生产流程,能够让知识整理与创作有序的开展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转化”知识的能量,存储起来,等到要使用的时候,再启动进行释放产生新的力量去完成我们的“目标”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

基于这个目标,作者对流程进行了梳理:收集—整理—创作—分享

  • 收集:好比是采购原材料,这些收集得到零碎的知识素材是很好的原材料。
  • 整理:好比是原材料分仓管理,我们将不同的原材料进行分仓管理,更好的进行知识素材的管理。
  • 创作:好比是原材料的加工生产,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最终创作产出属于我们的”知识能量“。
  • 分享:好比是产品的打包销售,通过不同的分享平台,我们将我们的新知识销售给我们的观众,对他们产生影响。

整个流程,让我们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让我们对知识有了更好的应用,让知识连接了我们与观众。不断的正反馈,让我们爱上了知识的整理创作。这样的生产循环流程有利于知识转化为“知识能量”,而不只是简单的摘录下来,这些”知识能量“将存储起来,增援未来的自己。

二、知识库结构:I.A.P.R.A方法论

为什么需要梳理结构?流程的梳理,让我们知识创作的生产过程进行的更加有序。而如何让整个产能增加,需要我们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结构化,标准化,才能够更高效的进行“知识能量”的产出。

基于知识整理创作的流程:收集—整理—创作—分享,利用obsidian工具结合书中提到的笔记整理方法论:I.A.P.R.A,对整体的知识库结构进行了调整。方便后续更好的进行知识存储与创作输出。

  • Inbox(收件箱):用于存放所有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定期来进行归档、整理或者删除。
  • Project(项目):指一个将要发生的独立事件,并且这个事件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至少需要多个动作才能完成。
  • Area(领域):日常需要精进的领域,这是最重要的概念,即日常你需要精进的「领域」。
  • Resource(资源):你感兴趣的事情,也是支撑现在 Area 和将来 Area 的外部知识储备。
  • Archive(归档):沉寂的内容,但也许对未来有用,是在上述类别的信息失去活力、不再关注后用来归档的类目。

三、文件夹结构与规则

结合I.A.P.R.A方法论,对Obsidian的文件夹结构进行了重塑。文件夹根据IPARA方法论,分为5大类:Inbox(收件箱)、Project(项目)、Area(领域)、Resource(资源)、Archive(归档)。

好的文件夹结构还需要好的规则配合,例如:

  • Inbox里的知识需要定期进行归档,建议设置时间周期为1周,周末抽一个完整的时间进行整理。
  • 在Flomo记录的碎片灵感,也是按1周为单位进行导出归档入Obsidian的知识结构里。

四、建立连接:标签体系与双链构建

4.1 标签体系

4.1.1 打标签标准

标准公式:主体+方面+空间+时间+类型

  • 主体:笔记里主要描述的对象
  • 方面:主要研究主体的哪个点
  • 空间:笔记内容发生的地点
  • 时间:笔记内容发生的时间
  • 类型:文献类型
4.1.2 标签产生机制
  • 规律性分类:按照一定的规律对笔记标签进行分类
  • 黄金圈分类:将笔记标签分为what、why和how三类
4.1.3 标签更新机制
  • 根据日常笔记进行中,进行标签体系更新
  • 标签格式:标签最多三级结构,多级标签(#标签/子标签)
  • 例如: #产品知识/分析报告/竞品分析

4.2 双链构建

使用双链,在文章内可以快速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使用 [[]] 可以快速建立Obsidian内的文章双链。建立双链后,可以通过关系图谱查看“连接”。

小结

这一轮的重塑,让知识库创作拥有了有序的流程、稳定的结构、关键的连接。让我们更加明白工具只是辅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而真正深刻的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去汲取好的知识,结合自身去落地实践,在实践的过程里磨炼成长。

知识也是如此,我们需要记录,我们需要整理,我们需要创作,我们需要分享。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磨练我们,而拿来的知识是“死物”,你不去用他,他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只有将他转化为“知识能量”后,才能够增援未来的自己。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让知识这座工厂,不断的运作下去,不断的产出新的“知识能量”,等待我们需要援兵的时候,这些知识能量将为我们打造出神器,解决我们遇到的很多难题与问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