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指数大揭秘:体重背后藏著什麼秘密?
BMI指数大揭秘:体重背后藏著什麼秘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BMI(身体质量指数)是一个常见的衡量身体健康的指数工具。它是通过体重和身高的比例来计算的,通常被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过轻、正常、超重或肥胖。然而,BMI并不是完美的标准,更不是唯一的健康标准。在关心自己的健康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个人体指标,而不仅仅依赖于BMI。
BMI是什么
BMI的英文全称是Body Mass Index,直译为身体质量指数。简单来说,它是指身高体重指数,是用体重除以身高平方得出的数字。BMI的计算公式是BMI=体重(kg)÷身高2(m2)。在19世纪,比利时数理学家 Adolphe Quetelet 提出「体重除以身高的二次方」的体重指标,在1972年研究人Ancel Keys把Quetelet 的算式命名为「BMI 」,并引用其为量度过重和肥胖的指標,一直被引用至今。
如何计算BMI
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国际普遍认为成人BMI应维持在18.5(kg/㎡)及25(kg/㎡)之间,过瘦或过重皆有碍健康。研究表示,体重过重或是肥胖(BMI≧25)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而过瘦的健康问题,則会有营养不良、骨质疏鬆、猝死等。
BMI快速计算身高:cm
体重:kg..
你的BMI为
BMI全世界都通用一个标准吗?
当然不是啦!
亚洲人和欧美人属于不同人种,亚洲人體格偏小,用肥胖的世界标准来衡量就不适宜。比如日本人当BMI为24.9时,高血压危险就增加3倍;香港地区的中国人,BMI在23.7时死亡率最低,越高时便开始上升。只就台湾地区而言,如果大于或等于24就是体重过重,超过27 就是肥胖,30 以上就是中度肥胖,35以上就是重度肥胖(数据来自国民健康署)。
WHO标准 | 亚洲标准 | 相关疾病发病危险性 |
---|---|---|
偏瘦 | <18.5 | <18.5 |
正常 | 18.5~24.9 | 18.5~22.9 |
超重 | ≥25.0 | ≥23.0 |
偏胖 | 25.0~29.9 | 23.0~24.9 |
肥胖 | 30.0~34.9 | 25.0~29.9 |
重度肥胖 | 35.0~39.9 | ≥30.0 |
极重度肥胖 | ≥40.0 | 非常严重增加 |
所有人都适用BMI指数吗?
不是。
BMI是具有局限性。如: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病人,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肌肉组织的减少较多,计算的体重指数值可能会低估其肥胖程度。又如,相等BMI值的女性的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因此下列人群不适用普通的BMI标准:
- 未满18岁(儿童的另有BMI标准);
- 运动员;
- 正在做重量训练;
- 怀孕或哺乳中;
- 身体虚弱或久坐不动的老人。
对健康的意義
BMI指数在实际生活中容易操作,计算简单,只需要知道体重和身高即可。BMI被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健康评估,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健康数据能够进行比较和研究。BMI指数是一个常用的健康评估工具。通过已知的数据,就能初步反应身体的健康水平。就算我们这样也可以算出自己的BMI,容易得出结果,初步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物极必反的现象,所有过低或者过高的BMI指数,对身体的健康有不良影响。
若BMI指数过高,引致肥胖并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增加患上以下疾病的風險:
- 糖尿病
- 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
- 胆囊相关并发症
- 关节炎,痛风
- 癌症,如结肠癌或乳腺癌
- 抑郁等精神或心理疾病
- 皮肤健康问题,皮肤变黑
- 女性多囊卵巢疾病
若BMI指数过低,会因营养不良而增加患上以下疾病的風險:
- 免疫力下降
- 营养不良,儿童发育迟缓
- 骨质疏鬆症
- 荷尔蒙失调,女性月经紊乱
BMI的局限性
BMI 是一个简单易用的指标,但有一定的局限性。BMI 不能反映体内脂肪的含量和分布,也不能反映肌肉量和骨骼量。因此,BMI 不能作为唯一衡量健康状况的指标。
假定两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相等:一斤肌肉与一斤脂肪的重量虽然一样,但肌肉密度更大,占的空间更小。因此,肌肉多的人可能看起来很瘦,但他们在体重秤上的数字却不低。 然而,如果另一个人肌肉较少,但体重与前者一样,那么即使他的体重在BMI的正常范围内,他也不够健康。 反之结果就是,如果只考虑BMI,尽管一个人的脂肪量很低,但很容易被错误地划分为“超重"或"肥胖"。因此,判断是否肥胖,除了体重之外,还需要考虑一个人的肌肉、脂肪和骨骼质量。结合BMI指数,提供一个体脂率计算公式。
体脂率:1.2×BMI+0.23×年龄-5.4-10.8×性别(男为1,女为0)。
男正常体脂率约在10~20%之间,女约在17~30%之间。此为成年男女标准值,女性超过50岁,男性超过55岁,每5岁,体脂百分比标准值可上调2%-3%。
除了BMI以外,腰围是最能反映腹部脂肪多寡的数据,也是判断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患病概率的方法,因为囤积在腹部的脂肪组织会影响身体代谢,增加患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BMI指数与腰围指标结合,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与腰围相关的话,我们可以了解另外一体脂率公式。
成年女性体脂率=体脂肪重量[腰围(cm)×0.74-体重(kg)×0.082+34.89]÷体重×100%
成年男性体脂率=体脂肪重量[腰围(cm)×0.74-体重(kg)×0.082+44.74]÷体重×100%
比如,某男生的腰围是90cm,体重是85kg,那么带入公式就是:
(90x0.74-85x0.082-44.74)÷ 85x100%=17.5%
好了,知道体脂率了,对照行业标准就能知道自己的体脂率属于什么水平了。
那么在最后,再提一个小知识:如何做到「穿衣显瘦,脱衣有肉」?
答案是:偏低的体脂率 + 偏高的体质指数,当你的脂肪都转化为肌肉,怎样都好看。
这才是你奋斗的目标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