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聊聊青岛蛤蜊,以及蛤蜊家族的“六兄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聊聊青岛蛤蜊,以及蛤蜊家族的“六兄弟”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3268654_121117462

春日阳光明媚,正是青岛蛤蜊最肥美的时节。作为青岛人餐桌上的常客,蛤蜊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海鲜,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海洋文化和饮食传统。本文将带您走进青岛蛤蜊的世界,了解这种美味海鲜的前世今生,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几种贝类海鲜。

蛤蜊:读音里透露着青岛的味道

许多外地人近年来是通过蛤蜊认识青岛的。普通话中明明读作“gé lí”,青岛方言中却读为“gálā”,单凭这两个字“声韵调”的独树一帜,就让外地人关注起青岛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岛方言有自己的声韵调系统。在青岛方言中,韵母e音变为a很常见,比如“葛”(gě)读为gā,“喝”(hē)读为hā等。因此,蛤gé在青岛人口里读为gā,是很自然的事。

方言里留存了不少古音的痕迹。古音里讲究叠韵,就是双音词的韵母相同。青岛人将蛤蜊读为gálā,正好是个叠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蛤蜊这个双音词的末音,在普通话中的发音是“齐齿呼”í,就是发音尖细;而在青岛方言中,这个蛤蜊的末音却是“开口呼”ā,发音粗豪。因此从青岛方言蛤蜊gálā的发音,就能折射出青岛人的某种性格。

青岛蛤蜊的学名叫菲律宾杂色蛤,不仅青岛海域有,东海南海都有分布。被称为菲律宾杂色蛤,绝不是从菲律宾引进的,而是科学工作者最早提取的蛤蜊标本,是在菲律宾海域获取的。

毛蛤蜊:拌菠菜那才叫绝配

上海人叫毛蚶,青岛人叫毛蛤蜊。顾名思义,长着毛的蛤蜊。时下的毛蛤蜊较蛤蜊贵一些,一般在十五元两斤的样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好像流行了一阵子可能是叫“甲肝”的传染病,原因说是食用毛蚶所致,当时的解释是毛蚶没有煮透。那时人们对疾病的知识所知不多,消息传到青岛后,青岛人也拒食毛蚶好多年。

青岛海域多年以前盛产毛蛤蜊,这些年似乎少了许多。年轻人一般不太喜欢吃这种蛤蜊,但是对中年以上的青岛人来说,毛蛤蜊却是很不错的美味。

相对于蛤蜊来讲,毛蛤蜊下锅煮的时间要长一些,即使如此,上桌后仍然还有不开口的。那时人们为了吃到里面的肉,便发明了一种方法,用一把钥匙去撬开毛蛤蜊的底部。这种方法现在用到的不多了。

有一些青岛人特别喜欢吃半生不熟的毛蛤蜊。他们在煮的时候故意让火候轻一些,上桌后用硬物撬开后,再食用那带血丝的毛蛤蜊肉,这让人想起《礼记》说上古的祖先在没有火时,“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有一道叫“毛蛤蜊拌菠菜”的凉菜,这些年比较时兴。这道菜制作较费事,需先把毛蛤蜊煮熟,然后再挑出肉来,再与烫熟的菠菜拌在一起,还需要加蒜泥、香油等等。

在家里制作怕麻烦,在饭店就餐时我会点这道菜。

老蚶:它的模样确实“傻乎乎的”

这种叫老蚶的蛤蜊一般个头较大,皮不是太厚,但是肉较为粗糙。老蚶的外表不美观,有白皮的也有黑皮的。咨询渔民得知,它们是同一种东西,颜色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生活的沙泥不同造成的。

老蚶这个名字很形象。蚶这个字应该是正确的写法,但是以前我总认为这个字音应该写作憨厚的憨。憨的本义是愚笨,青岛话叫“傻乎乎的”。老蚶形象给人的感受,大约也是很憨的样子。

因为它的模样不好看,青岛有人还叫它“丑蛤蜊”或“臭蛤蜊”。产量不高,都产于近海的淤泥里,红岛海域一带有不少。

至于吃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和其它蛤蜊差不多。味道如何?你自己尝尝吧。


蚬子:比蛤蜊的鲜程度稍差点儿

蚬子在青岛不常有,但它确实也是蛤蜊的一种。蚬子的吃法多是煮熟后挑肉,味道的鲜味程度不及蛤蜊等。另外,蚬子的肉质相对较硬,口感与蛤蜊毛蛤蜊相比,也稍逊一筹。

不过,凡是食物总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青岛人喜欢吃蚬子,那是个人所好,没有高雅低俗之分。有人说蚬子味道有种特别的鲜味儿,我吃过多次,至今也没有同感。

还有将蚬子肉挑出来再加工的,比如将蚬子肉与韭菜、菠菜、筒篙等蔬菜搭配,或拌或炒,这也是一种吃法。

文蛤:尽管肉不小,汤汁很鲜美

文蛤既然被称为蛤,当然也算蛤蜊的一种,尽管它个头很大,超出了人们对蛤蜊的理解。称为文,或许与它身上的花纹有关。文与纹,两字在古代通用,写作文蛤或纹蛤都有道理。

文蛤个头儿较大,烟盒大小的也常见。尽管个头较大,可它的肉在煮熟后却蜷缩得很小,与大外壳相比显得极不相称。这让人感觉,这大外壳完全是它的“人设”。

文蛤的特长在于它的鲜美味道。蒸煮后的文蛤汤,极为鲜美可口,用来下面条是很好的选择。或者煮出来的汤汁里打个蛋花儿,再佐以葱末、香菜末等,也是上等的汤菜。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小人书儿,是说珍珠是如何生成的,我记得图画上画的就是这种文蛤。我只知道“蚌病成珠”这个成语,至今也不知道,这种文蛤到底能否产出珍珠来?

海虹:两个海虹顶一个鸡蛋?

海虹的名称中没有蛤字,但我仍然认为它是青岛人心目中的一种蛤蜊。同样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皮,同样是味道鲜美的蛤蜊肉,把它划入蛤蜊的范围,从生活角度来说应该不成问题。

海虹学名贻贝,这贻贝的名字真好。贻是赠与的意思,贻贝真是大海赠与我们的好礼物。

据说海虹能够大面养殖,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那时的人们普遍的营养较差,这海虹立了功劳。记得在那个时代里,海虹大量上市供应市场,人们争相传说它的营养价值高,有个说法叫“两个海虹顶一个鸡蛋”。

那时鸡蛋不常有,海虹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纷纷将海虹当成鸡蛋吃。

海虹在典籍里的记载很悠久。汉字中有一个字写作“疍”,也写作“蜑”,音和“蛋”相同。古代南方海域的渔民,专门有人养殖海虹,这些渔民就被叫作“疍户”或“蜑户”。在苏东坡的诗集里,能时常见到这个字。

据说海虹分雌雄,肉白者为雄,肉黄者为雌。吃法与上述蛤蜊基本类似。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