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新疆沙漠螃蟹、西藏本地鱼虾,高原水产如何创造“水灵灵”的奇迹?
特稿 | 新疆沙漠螃蟹、西藏本地鱼虾,高原水产如何创造“水灵灵”的奇迹?
中秋国庆期间,正当阳澄湖大闸蟹、兴化大闸蟹、洪泽湖大闸蟹等传统名蟹集中上市之际,来自新疆沙漠的螃蟹却异军突起,成为市场上的新宠。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高原水产养殖的蓬勃发展。
新疆和西藏,这两个离海最远的地区,近年来却在水产养殖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三文鱼到南美白对虾,从珍珠龙胆石斑鱼到亚东鲑鱼,高原水产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餐桌,更成为一张闪亮的产业名片。
新疆:盐碱地里的“蓝色粮仓”
新疆虽然地处内陆,但其宜渔水域面积高达514.8万亩,位居全国第四。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乌伦古湖、博斯腾湖等天然水域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2023年,新疆水产品产量达到18.39万吨,稳居西北五省区第一。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疆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盐碱地资源发展水产养殖。通过人工调配盐度和酸碱度,新疆成功培育出适合不同水产的“人造海水”。同时,封闭式温室大棚和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昼夜温差大和冬季严寒的问题。
目前,新疆三文鱼产量已占全国内陆产量的15%,博斯腾湖的沼公鱼更是占据日本市场七成以上份额。从0到1,新疆“海鲜”正走向世界。
西藏:高原上的“水产革命”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自然条件极为严苛。但通过科技攻关,西藏水产养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援藏工作队依托广东等地的技术力量,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在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建立了大型养殖基地。
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年可生产鱼虾40万吨,产值超800万元,不仅丰富了当地市场,还带动了农民增收。亚东鲑鱼等特色产品更是获得多项认证,成为西藏水产的亮丽名片。
科技与文化的双重驱动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铁丁指出,高原水产的发展需要在科技和文化两个维度同时发力。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自然条件限制,实现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挖掘高原文化、民族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随着中吉乌铁路的建成通车,高原水产的“出海”之路将更加畅通。未来,乌兹别克斯坦等内陆国家或许也能品尝到来自新疆的“海鲜”。
从沙漠到高原,从传统渔业到现代科技,中国高原水产养殖正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蓝色交响”。这不仅是农业科技的胜利,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