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东北局势失衡:万历朝鲜战争掏空了明朝,努尔哈赤趁机崛起
明末东北局势失衡:万历朝鲜战争掏空了明朝,努尔哈赤趁机崛起
1593年的古勒山之战,是女真族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女真各部的力量对比,更为努尔哈赤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在明朝万历朝鲜战争的背景下,努尔哈赤巧妙地利用明朝的衰落,通过一系列外交和军事行动,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最终打破了东北地区的政治平衡。
一、古勒山之战后的局势
古勒山之战爆发时,正值明朝万历朝鲜战争期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对朝鲜发动战争,意图通过朝鲜进攻明朝。战争初期,朝鲜节节败退,几乎全境沦陷。面对这一危机,明朝决定派遣大军入朝作战。这场战争从1592年持续到1598年,最终以明朝的胜利告终。
然而,这场战争对明朝造成了巨大的消耗。经济上,战争严重消耗了明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剧了财政困难,导致国库空虚。太仆寺臣曾上疏称:“先年库积四百余万,自东西二役兴,仅余四之一。朝鲜用兵,百万之积俱空,今所存者仅十余万。”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明朝开始大幅度增加赋税。1599年,明朝税赋“视二十年前十增其四。”这些税不仅包括土地税和粮食税,还包括商业税、矿监税、海关税等。例如,海关税额从万历初期的一万两白银增加到1594年的二万九千两。
大规模的加税政策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史书描述当时的情景为:“天下殷实之户,比二十年以前,十减其伍。”“天下之势,如鼎沸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商交困,流离迁徙,卖子抛妻,哭泣道途,萧余巷陌。”因此,江西、湖北、山东、江苏、河南、浙江、河北等地相继爆发民变,明朝的统治开始动摇。
在军事上,明朝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尤其是辽东地区的军队。辽东原有兵员九万五千人,到1600年仅剩下了四万人。辽东二十五个卫所,每个卫所只有一千六百人。再加上辽东在援朝战争后经济凋敝,已经无力再战。正如史料记载:“辽左一路困于东征之役,骡子车子,都已当尽……至于卖子而食者……虽中国亦不可支也。”
万历初期,李成梁镇守辽东,还能维持东北的稳定。但他在东北任职期间奢侈无度,最终在1591年被弹劾撤职。此后,辽东先后更换了八位将领,边防日益废弛。万历皇帝派遣的矿税太监高淮更是大肆搜刮,导致民怨沸腾,进一步削弱了辽东的经济基础。《明史》记载:“辽三面受敌,无岁不用兵,自税使高淮胶削十年,军民益困,而先后抚臣皆庸才,玩愒苟岁月。天子又万机不理,边臣呼吁漠然不闻,致辽事大坏。”
明朝的边防压力空前加大。西南方面,缅甸东吁王朝吞并云南外夷土司,对云南腹地构成威胁;1600年,播州杨氏土司叛乱,消耗了明朝大量资源;东南方面,荷兰占据澎湖、台湾,威胁沿海地区;北方,蒙古虽然与明朝保持和平,但小规模冲突不断,长城防线烽火连天。
东北地区的蒙古势力主要包括察哈尔部、喀尔喀部和科尔沁部。这些蒙古部落经常对明朝发起侵扰,而明朝也多次征伐。隆庆年间,右翼蒙古通过侵扰获得朝贡和互市之权。但左翼蒙古在获得互市权后,并未收敛侵扰行为,万历年间几乎年年侵扰辽东。同时,左翼蒙古与女真关系密切,经常联姻结盟。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明朝在辽东的政策陷入困境。1601年,明朝重新启用李成梁镇守辽东,但东北局势已难以挽回。
二、努尔哈赤打破了东北的政治平衡
明朝的衰落为努尔哈赤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努尔哈赤采取韬光养晦策略,与明朝保持良好关系,通过朝贡贸易获取经济利益。1590年至1595年,努尔哈赤频繁“修贡”。1595年,明朝册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承认他对建州女真的管辖。此后,努尔哈赤“借中朝名号,耀东方,势愈强,有控弦数万”。
古勒山之战后,努尔哈赤对东北各部采取不同策略。他招抚朱舍里部,攻取讷殷部,实现建州女真统一。1594年,为拉拢科尔沁部,努尔哈赤释放并赠送蒙古人二十,科尔沁部回赠战马百匹、骆驼十头。1595年,明安及喀尔喀五部贝勒老萨与努尔哈赤通好,此后蒙古诸贝勒使者络绎不绝。
随着努尔哈赤势力增强,左翼蒙古与之关系渐变。1605年,喀尔喀把岳忒部落达尔汉巴图鲁贝勒之子台吉恩格德尔来朝,献马二十匹。1606年,蒙古五部喀尔喀诸贝勒使者“进驼马来朝”,尊努尔哈赤为“神武皇帝”。
对海西女真,努尔哈赤采取拉拢哈达、辉发、乌拉三部以孤立叶赫部的策略。1599年,叶赫部试图吞并哈达部,哈达部向努尔哈赤求救。努尔哈赤决定派兵驻守哈达,但叶赫部暗中与哈达部达成协议,共同消灭建州军队。努尔哈赤得知后,带兵进攻哈达部,围攻六天后破城。破城后,努尔哈赤下令军队秋毫无犯,禁止掠夺哈达部的器械、财物和人口,对于投降的民众,将其编入满洲户籍。
努尔哈赤将哈达部贝勒孟格布禄软禁,并将女儿莽古姬嫁给他,目的是通过孟格布禄控制哈达部。不久,努尔哈赤以罪名处决孟格布禄。明朝派使者问责,努尔哈赤又将女儿嫁给了孟格布禄之子武尔古,但同样将其软禁。1601年,明朝使者再次问责,努尔哈赤只好将武尔古送回哈达部。同年,哈达部发生严重饥荒,“以妻子、奴仆、牲畜易而食之”,努尔哈赤趁机出兵吞并哈达,并获得363道敕书。
1604年,努尔哈赤趁灭哈达余威,攻取叶赫部的璋城和阿奇兰城。接着,努尔哈赤与叶赫部争夺辉发部。辉发部酋长王机砮在辉发河边扈尔奇山修建坚固城寨。王机砮去世后,其孙拜音达理杀七位叔叔自立为贝勒,辉发部贵族投靠叶赫部对抗拜音达理。
1607年,拜音达理以七酋长之子为质,向建州借兵,努尔哈赤派遣1000人助战。叶赫部见状,承诺若撤回人质则遣返投靠者。拜音达理背约,努尔哈赤要求联姻遭拒后出兵攻破首鼠两端的辉发部,“屠其兵,迁其民”,辉发灭亡。
乌拉部方面,努尔哈赤与其争夺朝鲜图们江以南“六镇女真”及乌苏里江以东东海女真,以追求“貂珠之利”。1607年爆发乌碣岩之战,乌拉部惨败,建州对乌拉部形成绝对优势,东海女真逐渐被征服。
至此,建州成为东北最强势力,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趋势已难以逆转。
三、明朝与建州关系的悄变
明朝在东北采取“以夷制夷”政策,扶持不同势力以维持平衡。努尔哈赤起兵前,明朝扶持哈达部隔断建州与蒙古联系。哈达衰落后,转而扶持努尔哈赤。如今努尔哈赤已吞并哈达、辉发,控制东海女真,明朝转而扶持叶赫、乌拉以制衡。
双方的第一个矛盾是疆土争端。1573年,李成梁在辽东边墙外修建宽甸六堡并移民。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后要求归还。1606年,李成梁因左翼蒙古侵扰频繁,将宽甸六堡六万居民迁至辽东腹地。努尔哈赤对此表示满意,再次朝贡表忠心,明朝回赐白银800两。
第二个矛盾是贸易纠纷。1608年,双方设立界碑禁止越界,违者处死。东北商人偷采人参被女真人按协议处决,明朝扣留建州使者要求找出凶手。努尔哈赤无奈之下杀害叶赫部人换取使者。
努尔哈赤要求开放人参贸易,但明朝因缺马只设马市,无市参令。明朝官员提议限制人参贸易以削弱建州经济。建州改变人参保存方式,采用“浸烫晒干”法,扭转了贸易劣势。
明朝为限制建州发展,开始限制朝贡规模和频率,甚至停止朝贡贸易。1611年,努尔哈赤强烈要求恢复朝贡,最终明朝恢复朝贡。
逃人问题也是矛盾之一。大量汉人因苛捐杂税逃至女真地区成为“包衣”,明朝要求建州遣返但遭到拒绝。
随着矛盾加剧,明朝加大对叶赫部扶持。努尔哈赤对叶赫开战时,明朝支援叶赫,“助兵马、发火器”,甚至驻防叶赫,侵占哈达之地。双方爆发战争已不可避免。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提出“七大恨”,除第一条家族血仇外,其他皆为贸易、庇护叶赫、疆域争端等经济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