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村地名文化传承保护 地名专家齐聚滨州谈地名话振兴
加强乡村地名文化传承保护 地名专家齐聚滨州谈地名话振兴
地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日用不觉”,具有不可或缺性,是社会治安、邮政物流、数字交通、智慧应急的基础性支撑。在滨州召开的乡村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座谈会上,一些地名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地名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农村大众总经理花宇认为,地名里面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密码,是齐鲁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是厚道山东人家国情怀的真情流露。体现了齐鲁文化。齐鲁大地文脉深厚,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交相辉映,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在村名上也有体现。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望鲁店村,是战国时期著名辩论家和社会活动家鲁仲连故里,相传孟子晚年曾去拜访鲁仲连,在清朝康熙年间“仲连村”改为“望鲁店”。体现了山东人的性格。很多村名故事体现了豪爽仗义、厚道实在的山东人性格。新泰市汶南镇洼子村,因地处汶河沿岸一处洼地得名洼,这一带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的故里,管鲍分金故事发生地。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与南宋时期保境安民、忠勇仁义的姜房有关系,他因被授宁海州同知官职,总管万户,村名以此取名万户村。体现了特色物产。东明县长兴集乡的杈行许庄,地处黄河滩区,在传统农耕时代,木杈是重要的农具。明清以来,这个村庄一直有加工木杈的传统,成为木杈特色村,村庄由此得名。综上所述,地名村名是村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志云认为,乡村地名本身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资源,其内在的地理信息、禀赋资源和历史文化等数据汇聚而成的“大数据资源”是值得深入挖掘和利用的“富矿”。要进一步健全乡村地名价值的调查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等实现机制。
围绕破解“难度量”问题,深化乡村地名价值理论内涵。乡村地名作为乡村社会的基础信息和综合信息,经济社会交往和乡村治理都离不开乡村地名,但乡村地名的价值实现面临“难度量”问题。乡村地名价值实现机制是在严格规范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基础上,由政府和市场通过合理的路径和方式,将乡村地名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制度形式。地名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学习借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深化乡村地名价值理论内涵研究,针对乡村地名价值实现的不同路径建立地名价值评价体系、地名价值核算规范,形成乡村地名价值衡量标准,为乡村地名的经营开发补偿等提供理论依据。
围绕破解“交易难”问题,探索构建乡村地名市场交易体系。乡村地名价值实现面临“难交易”问题,亟需探索乡村地名市场交易体系。建议搭建交易平台,推动乡村地名供需对接,拓展乡村地名价值实现模式,推动乡村地名权益交易,在市场交易中体现乡村地名价值。特别是积极探索同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关联地名的市场交易体系。
围绕破解“难变现”问题,探索健全乡村地名保护补偿机制。乡村地名的价值实现存在“难变现”问题,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赔偿”原则,探索建立健全乡村地名保护补偿机制。乡村地名的价值实现,关键是同乡村产业体系、区域公用品牌等相结合,将乡村地名保护补偿落到实处。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龚志文认为,地名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用以注记、指示、交流地理实体和地域空间的特定符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治理价值。指示方位。乡村地名让乡土社会生产生活空间变得清晰分明,民众依据地名划定的范围安排自身活动,政府各部门基于地名标志界定职责、开展工作,它为民众的日常交往和政府的行政管理提供了稳定的秩序。政治认证。地名是领土主权的象征,国家享有对地名的官方认证权,具体体现为国家对地名的命名和推广使用。在国土边界争议地区,乡村地名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在国界范围内,国家对乡村地名认证设置的数量、范围和质量是国家能力的体现。其三,认同建构。在非正式关系占据重要地位的乡土社会的基层治理中,地名是重要的精神纽带和心理资源,通过地名能够凝聚特定场域范围内民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若使用得当能够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正面效能。其四,居民参与。地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更、消失,这个过程为民众参与基层治理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机会。
经济价值。地名构成的要素决定了地名是一种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一,文旅开发。具有特定要素的乡村地名可进行文旅开发,通过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传说和地域特色,并结合地域空间条件,将其转化为文旅IP。其二,品牌建设。地名的品牌建设是指将地名进行商业化,包括将地名注册为普通商标,将地名注册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将地名申请为地理标志产品,将地名作为货源标记使用等形式。“地名+特产”能够极大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价值含量,既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促进地方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质升级。
文化价值。其一,地方记忆。乡村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名片”和历史“活化石”,是地方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记录了乡土社会的发展历程、权力更迭、族群分合、生活变迁、风俗传承、生态演变等等;例如“官渡村”指向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其二,文化遗产。乡土地名是古语与方言的保存载体和途径,例如,中国西北的“斡尔朵”(蒙古语“宫殿”)也是民间智慧和习俗的记忆载体。其三,价值认同。乡村地名通常作为地方或族群的身份标签,体现了特定的地方性历史和文化,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载体,通过进行传播开发能够增强民众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
生态价值。乡村地名的生态价值体现在其作为自然与人文交互的“活态档案”,不仅记录了地理环境特征,还承载着传统生态智慧与可持续生存经验。其一,生态档案。乡村地名一方面记录着地理特征,例如“十八盘村”(山路曲折)、“夹皮沟”(两山夹一谷)、“清水湾”指向水源清洁、“响水潭”暗示瀑布激流声;另一方面记录着植被类型、物种分布等生物多样性,例如“竹海村”保存原始植被信息,“大熊猫村”促进栖息地修复和物种保护。其二,未来指南。乡村地名一方面提供了生态风险的警示,例如“落石坡”“滑坡村”警示地质脆弱区。“黄沙梁”“干河口”等地名,记录绿洲萎缩与沙漠扩张过程。
学术价值。乡村地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指向,使其成为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语言学方面,乡村地名是语言(尤其是方言)的叠层样本,例如云南“勐腊”(傣语)、新疆“巴扎”(波斯语)等呈现多民族语言交融,青藏“曲”(藏语河流)反映地理认知差异。历史学方面,乡村地名是行政变革的坐标,例如四川的“里、甲”地名映射明清赋役制度,江南“圩、埭”揭示宋代以降水利开发史;是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如“屯堡”等常保留古代军事制度、移民迁徙痕迹。社会人类学方面,乡村地名是宗族社会的空间叙事,例如黄村、李家庄体现单姓村落的宗族结构;是民间信仰的物质载体,例如娘娘庙、龙王庙等地名构成民间信仰网络,与地方神庙系统形成空间对应关系。生态学方面,乡村地名是人地关系的符号表达,例如,火烧坪、烂泥湖等灾害地名记录环境变迁,八步岗、三十里铺反映传统交通地理特征。
山东省政协委员、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桑哲认为,地名资产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产业革命的土壤和区域竞争的密码。
文化解码:从“乡土符号”到“文明叙事”。地名资产的灵魂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菏泽“巨野工笔牡丹”之所以能登上北京冬奥会国礼名单,源于对汉代石刻技法的传承与数字化复刻;而“胡集书会”延续至今,通过“非遗+剧本杀”“鼓书+元宇宙”的跨界实验,吸引年轻受众增长320%。
技术革命:从“经验传承”到“数字孪生”。惠民县李庄镇的每根绳网都拥有“数字身份证”,全球客户可实时查看化纤原料熔融指数、抗紫外线测试数据;智能工厂的“数字孪生系统”能模拟12级台风下深海缆绳的应力变化,使产品寿命延长35%,这种技术渗透正在重塑产业逻辑。
产业跃迁: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生”。李庄绳网的震撼不仅在于其全球市场占有率,更在于构建了“绳网+”生态体系:绳网主题公园的蹦极设备使用本地特种缆绳,力学体验馆成为中小学研学基地,废弃渔网再生制成的潮牌服饰登陆米兰时装周。这种生态化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域品牌提供范式。
制度创新:从“政策扶持”到“系统赋能”。惠民县政府创新推出“绳网产业服务包”,包括欧盟CE认证辅导专班、跨境电商数字营销中心、绳网技术职业学院等配套体系,使产业集群研发投入强度从1.2%提升至3.8%。山东省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为地名资产注入确定性,设立“齐鲁地名资产振兴基金”,重点支持区块链溯源体系、种质资源库等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社会科学院区划地名研究中心主任郭晓琳认为,发挥地名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做好地名助力乡村振兴文章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抓住地名铸魂这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根脉源泉,例如,厌次—乐安—武定府—惠民,这是滨州惠民当地的一条文脉,是惠民人的根和魂。二是要积极探索地名赋能,比如惠民县李庄镇的绳网,杜桥非遗豆腐皮等,体现了地名多方面的价值。三是打造数字地名的应用场景,让地名在社会治理、文旅融合等方面有落地项目,姜楼镇的智慧平台通过数据+地名的方式,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人文风貌和发展脉络。不管是“地名+”还是“+地名”,要通过交流互鉴,动员各方力量,汇智聚力,发出地名好声音、最强音。要创新打造地名IP,为农业、文旅、电商、网红经济等业态赋予更多亮点,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