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东欧小国的齐泽克,为何会成为红透全球的学术明星
来自东欧小国的齐泽克,为何会成为红透全球的学术明星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耀眼的国际学术明星之一。他以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本文将从他的学术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对全球学术界的贡献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这位来自东欧小国的学术明星。
生于卢布尔雅那,并先后在卢布尔雅那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在巴黎第八大学获得精神分析博士学位。他在政治上非常活跃,1990年参加了总统竞选。但是齐泽克的事业重心依然是在欧美各地高校任教,并大量著书立说。
齐泽克是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和哲学高级研究员,拉康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他长期致力于沟通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熔于一炉,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耀眼的国际学术明星之一,被一些学者称为黑格尔式的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易碎的绝对——基督教遗产为何值得奋斗?》《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与拉克劳和巴特勒合著)、《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政治因素的享乐》《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幻想的瘟疫》《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与齐泽克对话》(与格林·戴里合作)等。
齐泽克的理论跨越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大众文化等多个领域。他的著作有助于理解拉康学说,有助于把 握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学、政治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拉康激进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以及哲学性的古典文本解读。齐泽克通过研究实在界的不可能性,坚决批判意识形态幻象领域,深化了对意识形态及其运作方式的研究。
二是黑格尔,他认为黑格尔的理论并不是指向“差异的全部废除”,而是对差异的充分肯定,因此他主张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新解读黑格尔。
三是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是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完善和深化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商品拜物教是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切入点。
齐泽克以拉康的理论解读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又通过通俗文化解读拉康的理论。这些内容汇集于它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齐泽克把意识形态分为三个阶段: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自为自在的意识形态。
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看
知识社会学是研究知识或思想产生、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联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1924年,德国社会学家M.舍勒在《知识社会学的尝试》一书中首先使用“知识社会学”的名称。曼海姆是继舍勒之后对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著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1929)、《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1940)、《知识社会学论文集》(1952)等。最早把西方的知识社会学介绍到中国来的人,是当时燕京大学教授李安宅(1900—1985)及其老师张东荪(1886—1973)。中央民族大学硕士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上,有些老师在讲授知识社会学的时候,阅读的书目包括了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和《知识社会学论文集》。
早期典型的知识社会学通常是思辨性的,比如曼海姆对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区分,他主张只有乌托邦才志在改变现状,而不是复制现状。曼海姆分析欧洲各地不同的阶级是如何利用他们的地位将他们的世界观灌输给个人的。而新型观念社会学注重的是实证研究,比如20世纪90年代,卡米克和格罗斯研究的是制度、自我,卡米克认为,哈佛的制度背景导致帕森斯与相对于涂尔干和韦伯而言,默默无闻的欧洲思想家结盟。
目前而言,有一些社会学家研究学者如何成为明星,本书作者就是一种一位,通过对齐泽克的研究,本书作者也得出了自己的一些新发现。本书作者埃利兰·巴莱尔的导师派特里克·巴特教授(Professor Patrick Baert)是剑桥大学塞尔文学院社会理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中心主任。他曾经出版了研究萨特的知识分子社会学专著(2015),说明存在主义哲学如何与二战后法国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共鸣。
本书作者探讨了一种新情况,即数字技术日益重要的存在意义导致了新形式知识分子参与的出现。随着新社交媒体和名人时代的到来,机构支持和阶级归属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现在重要的是有多少人分享你的推文或 YouTube 视频,而这取决于您如何设法与观众进行情感互动。
作者还在本书中指出,齐泽克的出名过程与佩里·安德森,朱迪斯·巴特勒,阿兰·巴迪欧等人的关系有关。但是,这还不够,齐泽克还一直介入公共新闻事件,比如齐泽克作为哲学家,却经常通过对“9·11”事件,2008年经济危机,阿拉伯之春和难民危机等全球重大事件大胆评论。作为学者,他在出版业也占据强势地位。他担任Verso,MIT,Duke等多个出版社的丛书主编,并且多产到有七八十本书(其中有很多小册子),因此在著述和编著中促进了与同侪的关系。
而且,本书作者并没有抛弃思辨性的分析,比如“叠加定位”概念就是在齐泽克在两者叠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总之,在分析齐泽克的成名过程中,作者智慧地发觉到,数字时代表演和情感互动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忽视社会环境因素,如齐泽克在出版业的走动。同时,更加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抛弃思辨性的分析,智慧地引入了量子物理学的“叠加”概念来解释齐泽克对于自己位置的叠加定位。传统人类学和社会学对于阶级归属问题的关注显然在当今社会中已经不在处于主导地位。
从研究齐泽克的专著角度来看
关于齐泽克,已经出版了很多著作。尽管如此,大多数著作不是论述他的哲学思想就是阐发他的政治观点。共同采用的文献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生产的知识产品有关。很少能够找到对齐泽克的生产过程的系统评价,这正是作者在本书中采纳的视角。具体说来,本书旨在研究齐泽克的崛起、发展和接受,以及他的知识产品和知识介入。
齐泽克的学术成就
齐泽克出生在一个蕞尔小邦,虽然是东欧人,但在西欧人眼中,是典型的东方人;他是典型的东方人,却对西方文化(包括通俗文化,尤其是电影和侦探小说),特别是深奥的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当代法国哲学)了然于心,不仅能够随时娓娓道来,而且能够别出心裁地加以阐发。在这方面,他远远胜过当代西欧任何一位哲学家、文化理论家、电影批评家。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其实他早在十几岁时就沉浸于西方文化,20 岁时即负笈法国求学,22 岁时就在法国出版了专论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的本科毕业论文《差异之痛》,26 岁时获得硕士学位,学位论文《记号·能指·书写》研究的依然是法国理论。此后他分别在他的祖国和法国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当然也写了两篇学位论文,一篇为《介于症状与幻象之间的哲学》,一篇为《最崇高的癔症》,为他后来出版轰动一时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奠定了基础。他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并将理论付诸实践,一方面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一方面检测西方理论的有效性,然后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印证中发展理论,解决棘手的现实问题。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他占尽了地缘政治之利,出生于“非东非西”的南斯拉夫联邦中的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总之,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除了母语斯洛文尼亚语外,还能流利地使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法语、德语和英语。后三种语言更使他终身受益:用英语把经过叠加定位的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后结构主义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
[以] 埃利兰·巴莱尔(Eliran Bar-El),约克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国际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期刊的审稿人。他曾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并在那里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和教学兴趣包括社会理论、文化社会学和知识介入社会学。他翻译过特里·伊格尔顿、斯拉沃热·齐泽克和阿兰·巴迪欧等人的作品,著有《就这样,斯拉沃热成了齐泽克》等作品。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