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岱长清》——孝堂山汉墓
《河岱长清》——孝堂山汉墓
孝堂山汉墓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座汉墓不仅以其精美的汉画像石闻名于世,还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堂山汉墓坐落在长清区的孝堂山上,孝堂山原名龟山、巫山,因山巅石祠传为汉孝子郭巨墓之祠,故名孝堂山。墓封土东西长21米、南北宽20米、高3米,前附带有石制享堂,即郭巨墓石祠。孝堂山汉墓是我国迄今保存于地面的最早的房屋建筑,石祠内汉画像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孝堂山汉石室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祠坐北朝南,面阔4.14 米,进深2.5米,高2.64米。为全石结构,两开间,单檐悬山顶。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组画像,场面宏大,内容广泛,既有反映出巡、狩猎、战争、朝会、谒见、宴饮、庖厨、百戏等现实生活的场景,又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天文星象以及祥禽瑞兽等画面,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横贯三壁上部的是场面宏大的《 大王出行图》,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的出行活动;北壁下部的《二千石出行图》,则表示了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还有与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等有关的神话故事,以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 隔梁石的底面刻有日月星辰。画面中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孔子”“二千石”“成王”“胡王”等7条榜题。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少数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是汉画像中少有的精品。祠堂内外留有历代题刻和墨书题记,共计 145条,时间从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至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长达1600多年。题刻中以北齐武平元年(570)的《 陇东王感孝颂》为最,占满整个外侧西壁。
整个石祠古朴厚重,建筑构件齐全,正中有比例雄大的八角柱,八角柱与后山墙间有石隔梁,屋顶为两面坡,雕刻出脊背、瓦陇、勾头、连檐等形状。在八角柱、山墙、瓦当及内部石台上还刻有蕨纹、垂帐纹、菱纹等简朴装饰,对研究汉代建筑及装饰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其丰富的绘画内容,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孝堂山汉墓是济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东汉前期大墓。关于墓主,郭巨之说只是民间附会,专家认为应是东汉前期一位高官显贵,官职是太守并出任过诸侯王的国相、傅、尉一级的两千石官员,亦有可能是东汉济北王中的一位。关于石祠的建造者,1956年在距此不远的肥城县栾镇村出土的两块画像石,其风格手法同孝堂山相类,上有“ 建初八年八月成,孝子张文思哭父而礼。石值三千,王次作,勿败□” 的题记。建初八年为公元83年,据此可推知,孝堂山汉石室初建年代可能是东汉初年,极有可能与栾镇村画像石同出于一位名叫王次的匠人之手。
孝堂山汉墓附近还发现有4座小型东汉墓,墓中有汉画像石,还有一些陶器,其中以陶耳杯居多。这些小型东汉墓前有的也曾建有小型石祠,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石刻艺术品中有一组完整的汉代小祠堂,标注为“孝堂山下小石室”。1908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在孝堂山考察时先后发现了两块残存的四鱼画像石和双凤画像石,到济南后就把这一情况告诉了藏田信吉,并说有一德国人曾在此处搬走了一块汉画像石,此地或许还能发掘出一些东西来。藏田信吉利用关系疏通了当地知县并征得地主的同意,试探着挖掘,很快就发现了这一小石祠,并携到日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孝堂山小石室(赵福平 供图)
孝堂山汉石祠载于郦道元的《水经注》,后历代多有著录,赵明诚曾数次来观摩石祠,在《金石录》中载:“ 墓在今平阴县东北官道侧小山顶上,隧道尚存,惟塞其后而空其前,与杜预所见刑山上郑大夫冢无异。冢上有石室,制作工巧,其内镌刻人物车马,似是后汉时人所为。”因汉石室在官道旁,大量游人登堂观谒,历代受到很好保护。古时即建有罩室,后倾圮。1954年,文物部门在石祠外又修建了罩室和围墙,1976年又重建了罩室。2002年重新规划了保护范围,修建了保护院墙和大门,并修建了高大的仿汉式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