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杭州人文经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聚焦杭州人文经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杭州在人文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实践。近日,浙江人文大讲堂·未来讲堂第十三讲在杭州城研中心举行,聚焦杭州人文经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展开讲座。
从古至今,杭州在人文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实践,需要在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学理阐释方面进一步深化拓展。近日在杭州城研中心举行的浙江人文大讲堂·未来讲堂第十三讲,聚焦杭州人文经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展开讲座。
今年5月,浙江省11个地市共襄盛举,举办近百场科普活动,为广大市民奉上精彩纷呈的社科盛宴。
本期讲堂也是省市社会科学普及周重要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共同探索中国人文经济的城市范例。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社科联指导,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余杭区社科联联合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协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原副校长、浙大城市学院原校长、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杭州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罗卫东作专题讲座。讲堂由浙江省社科联原副主席、研究员,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蓝蔚青主持。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山舞,杭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楼大为,杭州城研中心党组副书记孙颖等出席会议。来自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大城市学院、之江实验室、杭州市委党校、杭州城研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市民百余人参会。
新世纪以来,杭州始终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既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千年宋韵文化,又有经久不衰的浙商“四千精神”以及胡庆余堂、张小泉、西泠印社等传统老字号品牌,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数字之城。那么,什么是人文经济?杭州如何践行人文经济学?未来人文经济向何处去?
罗卫东认为,人文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幸福为目标、以道德情感为基础、以优秀文化为内涵、以审美需求为引领的经济。他指出,人文经济是杭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杭州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新时代人文经济的城市典范是杭州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要守正创新,开创杭州人文经济发展新局面。
罗卫东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对杭州人文经济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
他指出,早在2000年杭州率先打造“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四在”城市品牌;2002年又独树一帜地提出塑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2004年确立“和谐创业”的城市发展模式;2006年锁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发展目标,之后相继提出“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以及建设“东方品质之城”“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战略目标,为杭州的发展强化了人文因素、人文动力,确立了市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连续17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杭州独特的城市气质已成为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的一大法宝。
关于今后杭州人文经济的发展方向,罗卫东从不断提高赋予经济活动人文价值的自觉性、着力深化对发展人文经济必然性的认识、紧贴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外文明互动互鉴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他认为,经济的人文化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杭州的实践探索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构建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双向贯通机制,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派生出以“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形态和新产业门类,以文化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挖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价值,为产品、产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推广杭州经验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发挥文化因素在激活发展动能、创新要素配置、提升服务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通过文化传达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和思想情感,并使人文经济更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此次讲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人文经济学这个世界的前沿问题、中国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释,兼具科学性、思想性和科普性。会上,罗卫东还就人文经济学如何与历史建筑保护结合、如何与高校学科贯通、如何从地方样本提炼普遍性价值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浙江人文大讲堂•未来讲堂”为浙江省社科联与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品牌讲堂,旨在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搭建一个“科技”与“人文”碰撞的舞台,为周边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及社区居民提供精神大餐、思想盛宴。迄今已累计举办12讲,邀请了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等著名专家学者,围绕“让城市因历史而美丽”“笔墨艺术、美术理论、装置艺术、建筑设计的创意实践”“传统谥法的政治学意义”等主题开展演讲,获得了听众的一致好评。
本文原文来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