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七大阳谋”,第六个无懈可击,第七个却早已失效
历史上“七大阳谋”,第六个无懈可击,第七个却早已失效
阳谋是通过光明正大的计策来实现目标的战略手段,与阴谋相对。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阳谋,其中"围点打援"、"合纵连横"、"种桑误国"、"清君侧"、"胁天子以令诸侯"、"推恩令"和"二桃杀三士"被称为"七大阳谋"。这些阳谋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战略参考价值。
第一名:围点打援
"围点打援"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战术,通过进攻包围敌军的某一据点,吸引敌方大量援军,再对援军实行包围歼灭。这一战术在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中达到巅峰。通过分割包围国军,迫使蒋介石调集援军救援。这种战术的巧妙之处在于,即使敌方明知我方目标是援军,仍不得不派兵救援,最终落入陷阱。
早在1932年的苏家埠战役中,红军就运用了这一战术。红四方面军三个师将敌军6个团分别包围在苏家埠、韩摆渡和青山店,迫使蒋介石拼凑4个师1个旅共15个团约2万人的援军前来救援。整个战役历时48天,共歼敌3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需要注意的是,"围点打援"与"攻城打援"有本质区别。前者重点在于歼灭援军,后者则在于歼灭被围敌人。淮海战役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既围歼了敌人,又通过围点打援吸引援军,一举两得。
第二名: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提出的战术理论。公孙衍首先发起,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阻止齐秦两大国吞并小国。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朝秦暮楚"的由来。
第三名:种桑误国
春秋时期,齐桓公建立霸业前期,面临相邻的梁、鲁两国威胁。管仲向齐桓公献策,要求全国上下都穿绨服(一种丝绸制品)。鲁、梁两国发现有利可图,便荒废农业,大力发展制桑业。齐国则在大量采购丝织品的同时,鼓励国内大量耕种囤积粮食。
数年之后,管仲突然宣布齐国百姓禁止穿丝织品,并且拒绝与鲁、梁两个国家通商,使得鲁、梁两个国家囤积的大量绨服无处可卖,粮食反而是严重失缺,只得选择依附于齐国。这种策略考验的是双方执政层的智慧,如果鲁国能及早识破齐国的阴谋,通过行政手段对抗,结果可能不同。
第四名:清君侧
"清君侧"是古代造反常用的借口,打着替皇帝清理身边小人的名义造反。作为皇帝,要么杀掉被指认的小人,但这无异于自断臂膀;要么选择同仇敌忾,但这样会为造反者提供口实。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和靖难之役都是典型案例。
第五名:胁天子以令诸侯
这一阳谋最早由西汉《战国策》作者刘向提出。公元前318年,秦国政治辩论中,张仪主张主动进攻东周和西周君,迫使周天子交出九鼎,但司马错认为这会为其他国家提供连横攻打秦国的口实,建议先拿下巴蜀。最终司马错获胜,秦国借助巴蜀之争,征服巴蜀两国,为统一提供了坚实后勤基地。
董卓是最早将"挟天子以令诸侯"付诸实践的人,他废少帝,立汉献帝,控制了皇帝,以皇帝名义发布的诏令,大臣莫敢不从。曹操则将此计发挥到极致,在北方获得了征伐四方的道德制高点。这一步棋,唯一可破的,只能是战场上的胜利,如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利。
第六名:推恩令
推恩令素来被评价为千古第一阳谋,但它的成功建立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一步成功,推恩令可能会演变成靖难之役的另一个版本。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在燃烧完自己最后一点能量后,也被汉武帝夷三族。
第七名:二桃杀三士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两个桃子分给三个人吃,逼死三个将军。这种事只能发生在礼乐虽崩尚存的春秋,放在礼崩乐坏的战国估计都未必可行,放在今天更是难以想象。但抛开字面意思来看,此桃未必是真桃,可以使权力,也可以是经济利益,其成功和失败又总具有特事特例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