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大学,凭什么惊艳了103年?
中国最美大学,凭什么惊艳了103年?
厦门大学,这所位于东海之滨、五老峰下的百年学府,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从1921年建校至今,厦大始终秉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版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图源:厦门大学官微
百载风雨,南方之强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1921年,被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怀抱教育救国宏愿,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倾资创办了厦门大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就此屹立。
刚建校的厦门大学广揽英才,群贤毕至,文坛巨子鲁迅先生、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历史大师顾颉刚先生、孙伏园等硕学鸿儒纷纷南渡,前来任教,一时之间盛况非凡,颇有"北大南迁"之景象。
自建校起,建设"世界之大学" "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便成为厦门大学的梦想和追求。《厦门大学校旨》开宗明义写道:"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内迁闽西长汀,无数厦大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仍坚持办学。战火中,厦大成为当时"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在1940年和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的学业竞赛中,厦门大学参赛学生连续两届蝉联第一,因此也造就了"南方之强"的美誉。
巍巍学府,英才辈出。1973年,陈景润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称为"陈氏定理"。世界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称赞道:"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蔡启瑞从0开始转向催化研究,在厦门大学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陈景润(图源:厦门大学官微)
浩瀚苍穹,群星璀璨。三颗命名为"陈嘉庚星" "余青松星" "陈景润星"的小行星,作为无数厦大人的精神坐标,指引着一代代学子继往开来,此刻,正是厦大闪耀时!
如今,厦门大学已然成长为国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22年厦门大学6个学科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近年来,厦门大学的影响力不断攀升,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厦门大学排名不断上升,剑指全球150强,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版图上,已然成为一座不容小觑的重镇,无愧"南方之强"的美誉!
风华正茂,灼灼其华
鹭江潮起海天阔,奋楫扬帆正当时。学校充分发挥"侨、台、特、海"区位优势,整体学科实力不断增强,2023年,仅全球200强学科,厦大就有22个之多。其中,海洋科学位列全球第13,充分彰显了学校"海峡、海丝、海洋"的办学特色;同时,学校的旅游休闲管理、化学、纳米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遥感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经济学均位列全球50强,实力卓绝!
海洋学科,底蕴深厚。陈嘉庚先生以前瞻性的眼光,充分意识到厦大的地域优势,早在20世纪20年代建校之初,厦门大学就在国内率先开展海洋生物科学的研究,文昌鱼研究成果见诸《Science》(科学)期刊;1946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1996年组建海洋与环境学院;2011年成立海洋与地球学院,被誉为我国海洋科教的"蓝色摇篮"。
2016年5月8日,"嘉庚"号正式下水。这是我国首艘采用国外方案设计、国内转化详细设计,由高等学校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1314米深的海水,通过专用采水系统传输到科研人员手中,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指标随即获取。多年来,在水文、化学、生物、地质地球物理等学科领域,"嘉庚"号满足了实时、同步观察和现场科学实验等研究需求。
"嘉庚"号(图源:厦门大学官微)
联合研制的"海丝一号" 卫星成为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海丝"星座的首发星,这意味着厦大海洋观测能力从水下、海面向太空延伸,可构架天海一体化的立体化海洋观测系统。2021年6月,"海丝二号"搭载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升空,这是国际首颗同时满足大幅宽、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多谱段小卫星,以近海洋/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浅海岛礁为观测目标,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
海天路基的海洋观测一体化(图源:厦门大学官微)
生物医药,峥嵘尽显。厦门大学夏宁邵院士及其团队,敢啃硬骨头、敢攀最高峰、甘坐冷板凳,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无数从0到1,从1到∞的奇迹:研发出第三代HIV诊断试剂盒、世界首支戊肝疫苗研制、首个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全球首个新冠病毒总抗体检测试剂……
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图源:厦门大学官网)
从"嘉庚"号下海远航到"海丝"星座卫星接连升空,从用7年时间再现富勒烯"惊喜"到突破面向空气净化的未来技术,从"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到一系列医学成果突破……厦大,既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又脚踏实地,着眼于民计民生,向世人昭示何谓"南方之强"!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 。2023年11月22日,厦大郑南峰教授(化学部)、张荣教授(信息技术科学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郑南峰更是本届最年轻院士之一;夏宁邵教授(医药卫生学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诠释了"英雄不问出处"的传奇故事,学校人才建设再上新台阶!
图源:厦门大学官微
基于强劲的学科实力、强大的科研平台与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学术活力全面迸发。仅2023年,学校就在CNS正刊等顶尖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硕果累累。在《Cell》(细胞)上发表了2篇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自然)上发表了4篇研究成果;在《Science》(科学)发表了1篇研究成果。此外,公共卫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1篇研究成果。
今年,学校科研实力再次以破竹之势爆发,迎来"开门红"——2024年2月,厦门大学团队在《柳叶刀》发表全球唯一戊肝疫苗的相关研究。由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戊肝疫苗益可宁®是全球唯一的戊肝预防性疫苗。厦门大学研究团队通过高质量随访研究,证实全球唯一戊肝疫苗可提供至少长达10年的高效持久保护。该系列文章以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益可宁®可提供高效且持久的保护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免疫持久性,为医学领域再添厦大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攀登。厦大,正奏响着时代最强音,阔步迈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
枕山襟海,风景绝佳
看,八闽潮涌、英彦蔚起。听,鹭江激涌,号角长鸣。
厦大建筑的可贵之处,在于融自然、人文环境与山水风貌、传统内涵与厦大精神于一体,内窥得见文脉,外望得见山水。厦大建设之初,陈嘉庚先生以闽南红壤为原料,将传统仰合平板瓦改良成可挂搭的凹凸平板瓦,用铜线穿孔系于屋顶椽上。由此发明的"嘉庚瓦",解决了传统瓦片不抗风、易碎的问题。1921年5月9日,"开基厝"群贤楼群奠基,拉开了厦大"嘉庚建筑"的序幕,"嘉庚瓦"也被大量用于嘉庚建筑之上。
2006年,以厦门大学的群贤楼群、建南楼群、芙蓉楼群和博学楼,以及集美学村的允恭楼群、南薰楼群、南侨楼群和葆真堂为主体的"嘉庚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嘉庚建筑入选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群贤楼群,取字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厦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更见厚重的历史底蕴。作为厦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贤楼涵盖囊萤、集美、群贤、同安、映雪5座大楼,成"一"字形并排,坐北朝南,风格被比作"穿西装、戴斗笠"——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墙体,燕尾式的脊尾、典雅的拱券,尽显中式美学。
群贤楼群(图源:厦门大学官微)
芙蓉楼群,是嘉庚风格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芙蓉楼群共有五幢,以芙蓉湖为圆心形成半合围形,主体建筑高三层,局部加高为四至五层,均为中式屋顶、西式屋身的外廊建筑样式,墙体以花岗岩条石砌筑,屋面为双坡西式屋顶,上铺红色机平瓦,气韵生动。
芙蓉楼群(图源:厦门大学官微)
此间天地,山风海韵,花木扶疏,相映成趣。六月凤凰花盛放如红霞,花开两季,一季送旧,一季迎新;木棉花热烈恣意,与古建筑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味。
厦大之"美",不止于自然风物,更美在人文风韵之厚重、之大用。自筹办学校之际,陈嘉庚先生就把将厦门大学办成"南方之强"作为目标。而"南方之强"更意指一种独立自由,宽容公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中庸之道,这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精神最生动的注解,也是厦大所诠释的"最美大学"的模样。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