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是否还可能有超级大国诞生?
当今世界是否还可能有超级大国诞生?
超级大国是指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各领域具有世界性支配影响力的国家。从公元1500年人类开始迈入全球化时代至今已有500余年,然而在此期间只诞生过三个超级大国: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如今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三个超级大国中只剩美国一家独存。那么,当今世界是否还可能有超级大国诞生?
超级大国的定义与历史回顾
所谓超级大国是指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支配性影响的大国。超级大国不是指在政治、经济、军事某一方面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国家,而是指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各领域具有世界性支配影响力的国家,否则就只能称之为大国,而不能冠以“超级”二字。“超级大国”的这一定义决定了古代帝国无论多强大也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
公元1500年一般被作为世界历史的分界点:在此之前的世界史主要是各文明区域的独立发展史,在此之后才真正形成了全球一体的世界史。历史上的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以及中国古代的汉、唐等王朝疆域、经济、军力都足够强大,然而这些古代帝国都不符合“超级大国”的定义。中国古代王朝的影响力所及主要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罗马帝国的影响力所及主要在环地中海世界。
即使是有着30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的蒙古帝国影响力所及也仅限于亚欧大陆。古代帝国的影响力从未达到过美洲、大洋洲等地。这意味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古代帝国无论国力有多强也不可能真正具备全球性的支配影响力。因此超级大国实际上是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全球化时代所特有的产物。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只存在过三个对全世界形成过支配性影响的大国: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
如今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三个超级大国中只剩美国一家独存。从公元1500年人类开始迈入全球化时代至今已有500余年,然而在此期间只诞生过三个超级大国。由此可见要成为超级大国是相当之难的,但就此认定世上不会出现新的超级大国则过于武断。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大国乃至进而成为超级大国需要满足怎样的基本条件呢?首先要看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储备、人口规模等先天条件。
为什么瑞士、荷兰、科威特、卡塔尔等国无论人均收入有多富裕也不可能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呢?这在本质上是由于这些国家的领土面积、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实在是太有限了。因此领土面积、人口规模达到一定的规模体量是成为超级大国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之一,然而却并不是说只要具备这一先决条件就一定能成为超级大国。否则怎么解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和曾沦为英属殖民地的印度?
以旧中国和英属印度的规模体量而言的确具备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潜质,然而要把这种潜质转化成为现实就是另一回事了。一个空有规模体量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各方面都没什么影响力的国家显然是不能称为超级大国的。超级大国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体量,但与此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组织能力。先天的体量和后天的能力对成为超级大国是缺一不可的。
由大航海所开启的全球化时代早期崛起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种在当时只有数百万人口的小国。到了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霸权就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些弹丸小国转移到了英、法、德等有数千万人口的中等体量国家。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霸权逐渐由英、法、德等国转移到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土面积广袤、人口上亿的大洲级体量的国家。
历史上葡、西、荷、英、法、德等国能率先崛起是因为这些国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从而得以利用技术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弥补国家体量上的劣势;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使美、俄这种具有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得以脱颖而出。当世界由转型期转向平稳发展的时期后决定各国实力强弱的首要因素已从创新变成了体量。
说到底新技术、新制度总是会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正如英国发明的蒸汽机等产品必然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的。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使后起的国家尽管在技术层面可能仍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然而这种差距的大大缩小使各国之间已不存在明显的代差。这时拥有庞大规模体量的国家即使在技术上略微落后一些也完全可以通过质量不够数量凑的模式弥补自己的短板缺陷。
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即使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所对应的数字也达到了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尽管德国此时已用闪电战征服了西欧绝大部分地区,可即使德国得以调动整个西欧的资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稍微领先于刚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
然而苏联的劳动力资源却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如果德国要和美国比起来就更是明显处于劣势——即使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生产能力还没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到1944年德国用四年时间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事工业规模膨胀了整整19倍。美国的军火年产量在1944年达到了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在技术上相对落后的苏联也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升到德国的90%。
从1941年到1945年不足五年的时间内美国生产了近7000艘舰艇。这其中包括高达150艘的航母、十艘战列舰、近500艘护卫舰和349艘驱逐舰。相比之下日本只生产了17艘航母、两艘战列舰、61艘驱逐舰和九艘巡洋舰。空军方面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生产了30多万架飞机(仅重型轰炸机就超过3万多架)。德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生产力上的差距。
在和平年代洲级大国在经济资源的调度上也显然具备比中等体量的大国明显得多的优势。洲级大国在国际竞争中比中等体量的国家有更多的资源储备、更充足的劳动力、更大的国内市场、更丰富的兵力来源、更辽阔的战略空间......体制和技术要素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跨越式发展的,然而构成国家规模体量的领土和人口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成倍扩张的(尤其是在殖民扩张模式已被否定的今天更是如此)。
当然熟悉世界历史的人可能知道美国在建国之初其实只有大西洋沿岸的十三个州,而俄国曾几何时也只是蜗居东欧平原的莫斯科一隅之地。美国、俄国在过去的两三百年在疆域、人口、经济、军力等各方面都实现了成倍数的跨越式扩张,然而美、俄扩张崛起的经验并不适用于今天的小国。美、俄两国扩张崛起之时世界的交通条件还远没今天这么发达。
美国与欧亚强国远隔重洋、俄国身处欧亚内陆腹地的独特地理位置实际上为自己提供了天然的地缘屏障。当美、俄两国自身实力还不足时天然的地缘屏障使其得以躲过强敌的打击。英、法、德等西欧列强称雄世界时美、俄两国一步步扩张成为了具备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同时美、俄两国也从英、法、德等西欧列强那里广泛吸收了工业革命所积累的技术和制度优势。
然而在今天整个地球已被浓缩为“地球村”。这意味着像瑞士、荷兰、科威特、卡塔尔这些弹丸小国要效仿美、俄的扩张崛起经验已不可能,因为这个星球上早已没了这些国家可以扩张的空间——除非这些国家能使自己的科技达到在星际空间扩张的地步。当今世界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这几个具备大洲级体量的国家才有成为超级大国的潜质。
当然这其中的美国目前实际上已是超级大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则被誉为潜在超级大国。相比之下英、法、德、日等国尽管目前的国际影响力在很多方面可能更甚于印度、巴西,但英、法、德、日等并不是潜在超级大国,因为这些中等体量国家不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先天基础。不过具备先天基础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可以成为超级大国——基础潜质要转换成为现实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
俄罗斯的问题在于苏联解体后昔日完整的工业体系已被破坏,与此同时俄国在东欧的传统战略空间已大幅缩水。如今俄罗斯的经济总量甚至一度被面积只有自己1/170的韩国超越。苏联时代引以为豪的军工产业由于缺乏足够的研发经费而不得不自废武功:苏联时代曾一共建造过九艘航母,然而俄罗斯最终只保留了“库兹涅佐夫”号这一艘。迄今为止俄罗斯空军也没装备隐形飞机。
相比之下印度的问题可能更多:印度的确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体量基础,然而印度除了体量基础之外几乎再没拿得出手的东西。近年来印度靠着买买买也打造了一支看起来实力强劲的军队,可实际上印度却始终没能建立自己齐全完整的军工产业体系。迄今为止印度依然还是一个连炮弹都无法自主生产的半工业化国家。与此同时种姓制的束缚、巨大的贫富落差、糟糕的基础设施都严重制约了印度的发展。
巴西就其领土面积、人口规模确实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体量基础,可巴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却实在过于偏僻。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强国都集中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而巴西所处的拉美地区其实是远离国际事务中心地带的。事实上巴西在国际新闻中被提到更多是因为足球,至于在大国博弈中巴西的介入程度其实是相当有限的,何况巴西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比起中国、俄罗斯、印度也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其实是目前最具备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潜质的国家。当然最有希望的中国也存在自己的问题:目前中国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上已足够强大,但中国目前毕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薄、人均收入不富裕的状态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恐怕仍将持续。同时中国在一些核心技术、自主产权、文化传播等领域的能力也仍有待提升。
潜在超级大国要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除了要解决自身现实问题之外还要面对美国这个现有超级大国的遏制。超级大国要求具备在全世界范围的支配性影响力,但国强并不意味着必霸。不过在现有的超级大国眼中你是否称霸不重要,关键是你的实力一旦发展到某种程度就会被视为是潜在威胁。这就像古代的皇帝不关心臣民是否有造反之心,可只要你有造反的实力就会被视为威胁。
现有的超级大国当然不会希望任何国家具备足以与自己分庭抗礼的实力。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踩着英国、德国、苏联、日本等竞争对手上位的。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度同时面临苏联和日本造成的竞争压力: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正处于白热化阶段,与此同时日本的战后复兴也对美国在全球经济领域的霸权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一方面利用星球大战计划消耗苏联的实力,一方面通过舆论手段对苏联及其盟国进行和平演变。与此同时美国也对日本展开了持续的贸易战:1985年后美国通过《广场协议》、东芝事件、《日美构造协议》、日经认沽权证等一系列组合拳对日本经济进行各种打压。美国对华为、Tik Tok、微信所采取的行动其实都是在当年日美贸易战中被美国玩得烂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