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慈禧水道:一条见证北京七百年变迁的皇家御河
颐和园慈禧水道:一条见证北京七百年变迁的皇家御河
在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中,隐藏着一条见证历史变迁的水道——慈禧水道。这条全长16公里的水道,不仅是慈禧太后前往颐和园的专属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七百多年历史沧桑的皇家御河。
从元代通惠河到清代御河
慈禧水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元朝时期,为了实现漕粮北运,朝廷命郭守敬负责大都城河湖水系利用改造工程,从神山(今凤凰山)下白浮泉开渠引水,以解决城市用水及漕运问题。开渠的路线是先西行,绕过沙河与清河河谷,后经西山山麓再流向东南,汇集各路泉水流入瓮山泊。然后从瓮山泊再经和义门(今西直门)北水关,汇入积水潭(今什刹海)。这样不仅解决了大都城水源问题,同时也为开凿金水河提供了条件,把玉泉山的泉水直接引入大都城内,专供宫廷园林用水。河水经过积水潭,沿着皇城东墙外出丽正门(今天安门)东水关,到达文明门(今东单南)外与旧闸河连接,可达通州。郭守敬为了节制流水,沿河建立十处新闸,设置上下二闸,交替启闭。其中上闸为广源闸,下闸为通州闸。至元三十年(1293年),积水潭沿岸停泊了很多南来船舶,场面蔚为壮观,忽必烈甚为满意,遂命名通惠河。通惠河上自白浮泉,下至通州高丽庄(今北运河),全长160里。
明代从瓮山泊到积水潭的水道被称为玉河,也有一种说法是从瓮山泊到高梁桥这一段河道称为玉河,说明了这条河道的弥足珍贵。明朝初年,建都南京,已无转漕运北上必要,导致运道失修,白浮断流,北京城内开始出现水源枯竭现象,从那时开始,积水潭大量淤积。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但是重引白浮泉水以济漕运始终没有实行。整个明代,只是靠玉泉山水流经瓮山泊,再到积水潭,分流入内城和汇入通惠河故道,因为水量有限,难以接济漕运,通惠河故道也逐渐淤塞。明中期以后,出西直门,沿玉河到西湖,是一条风景线路。玉河沿岸建有多处园林、寺庙,比如乐善园、万寿寺、大正觉寺(今五塔寺)等,周边人文活动比较丰富。嘉靖年间的书画家文彭曾这样描写玉河景色:“春半京华盛绮罗,冰消太液长新波。燕巢香垒依金殿,柳拂流澌出玉河。细草生烟晴日丽,煖云吹雨落花多。春光流转须臾事,且向樽前一浩歌。”明万历年间画家李流芳对此有一段生动描写:“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值得一提的是,据记载,明代皇帝最后一次沿着玉河通行,是万历皇帝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的最后一次出京,此后三十多年万历帝都没有再走出过紫禁城。那一次,万历帝乘船从西湖出发,沿着玉河经高梁桥抵达西直门。陪同人员除了两位皇太后和皇后妃子,还有随从宦官宫女、文官武将、御马监勇士、京军等,人数多达几千人。《长安客话》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先期水卫于下流闸水,水与崖平,白波淼荡,一望十里,内侍潜絷巨鱼水中,以标识之。方一举纲,紫鳞银刀泼刺波面,天颜亦为解颐。是时艅艎青雀,首尾相衔,锦缆牙樯,波翻涛沸。即汉之昆明太液,石鲸鳞甲,殆不过是。”
清代北京,长河一度成为皇家御用河道,乾隆曾经称长河两岸为柳岸。清朝康熙年间,虽然京城水源问题仍未解决,但是长河水道已有很大改进。高士奇曾这样形容:“长河如带帝图鸿,想像当年大禹功。左右水犀随画鹢,先教川后引微风。”乾隆时期对瓮山泊进行改造扩大后,改称昆明湖,西山山麓的若干细小泉流,都被汇聚到昆明湖中,昆明湖成为北京的一座水库,也是北京城的重要水源。长河的起点与终点也得以确定,即长河起始于昆明湖绣漪桥,终于高梁桥。《日下旧闻考》中记载:“长河由昆明湖绣漪桥东流注此(高梁桥)。”那时,长河沿岸建有倚虹堂码头、广源闸换乘处,设有堆拨(警署)等管理机构。《养吉斋丛录》中就曾讲道:“都城至昆明湖,则出西直门至高梁桥(倚虹堂)乘舟,由长河至广源闸易舟,沿堤行过绣漪桥入湖。”乾隆皇帝曾经在广源闸换舟,遂入昆明湖,一路即景赋诗八首,最后写道:“轧轧鸣榔过绣漪,昆明百顷绿波披。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每逢春天,人们前往长河观柳成为一道风景。那时,“天坛看松,长河观柳”,是老北京人流行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清代治水大臣陈仪的一首诗这样描绘长河春景:“岸柳笼烟覆御河,先春早已蘸恩波。宫鸦带处黄犹淡,凤舸来时绿渐拖。近水不须怜板渚,临风争欲想灵和。雏莺飞上声还涩,偷效佳人金缕歌。”每当夏季,长河两岸柳树成荫,人们多在长河沿岸赏柳纳凉。乾隆曾经从高梁桥至昆明湖写有多首诗句,其中一首诗形象描绘了长河两岸柳树的情景:“长河雨后波增涨,趁爽平明好进船。柳岸忽闻嫩簧响,始知复育化成蝉。”今天,紫竹院内的长河河岸,依然可见清代栽种的柳树,这些柳树粗壮、挺拔而矍铄,依稀可辨岁月的遗痕。从乾隆到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清朝皇帝多次乘船游览长河,皇后、妃子等皇亲国戚也常常随同游览。到了光绪年间,每年夏天,慈禧太后往往从万寿寺乘船前往颐和园,较为有趣的是,这条水道一度曾被称作“慈禧水道”。长河流入北京城,可以说是人工改造的结果。后来,京密引水渠流经绣漪闸至长春桥,并在长春桥处修建长河闸,绣漪桥到长河闸这段河道也称昆玉河,原来称北长河。从长河闸经麦钟桥至高梁桥这段河道便称为南长河。今日的长河已经换了人间,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去处。长河堤岸内侧有人行步道,岸边建有绿化带,附近是成片的居民小区,沿途有商业中心、写字楼。长河沿岸既有国家图书馆、首都体育馆等现代大型场馆,也依然保留着部分古建筑遗址遗迹,比如元代的广源闸遗址、明清时期的西顶庙、万寿寺、五塔寺等等,这些建筑经过重新修缮基本保留着原有风貌,透着历史气息。长河历经七百三十年风雨沧桑,已经形成独特的历
慈禧水道的游览路线
如今的慈禧水道已经开发成为北京皇家御河游船路线,从北京动物园码头出发,途经紫竹院公园、万寿寺、麦钟桥等景点,最终抵达颐和园南如意门码头。全程约120分钟,沿途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五塔寺:真觉寺又称五塔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东侧的高粱河(长河)北岸。以其金刚宝座塔闻名,是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现在真觉寺被辟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塔前的两株银杏树一雌一雄,树龄逾300年,需三人合抱,堪称真觉寺一宝。此景点为途径点无停靠,如需游玩请上船前先行前往~
紫竹院公园:紫竹院公园位于北京西三环内,以竹造景,以竹取胜。公园内遍植各类竹子,是京城赏竹的绝佳去处。同时,公园内的湖泊和亭台楼阁也为游客提供了宁静的休息场所。从动物园出发的游船在此需要换乘。紫御湾码头为换乘码头,如果您从紫竹院进入可以由此码头买票开始您的航程~
万寿寺:万寿寺始建于唐朝,历经辽、金、元、明、清各代修葺与扩建,是北京艺术价值最高的古寺之一。游船上可以远观其庄严古朴的建筑风貌,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万寿寺玉兰非常有名,如果有机会前往可以趁春季拍摄玉兰花。此景点为途径点无停靠,如需游玩请上船前先行前往~
长河景观:长河是北京城西部的一条重要河流,沿途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游船在长河上行驶,您可以欣赏到两岸的绿树成荫,水面波光粼粼的美景。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游船抵达颐和园后,您可以漫步在长廊中,欣赏石舫、佛香阁等建筑的艺术魅力,感受皇家园林的宏伟与精致。
慈禧太后与慈禧水道
慈禧太后与慈禧水道的关系,是这段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一章。作为光绪皇帝的姨母兼伯母,慈禧太后凭借这条水道多次前往颐和园,不仅是为了避暑,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在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更是将光绪皇帝软禁在颐和园的玉澜堂,使得这条水道成为了清朝晚期政治斗争的见证者。
今日的慈禧水道
今日的慈禧水道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去处。长河堤岸内侧有人行步道,岸边建有绿化带,附近是成片的居民小区,沿途有商业中心、写字楼。长河沿岸既有国家图书馆、首都体育馆等现代大型场馆,也依然保留着部分古建筑遗址遗迹,比如元代的广源闸遗址、明清时期的西顶庙、万寿寺、五塔寺等等,这些建筑经过重新修缮基本保留着原有风貌,透着历史气息。长河历经七百三十年风雨沧桑,已经形成独特的历
站在南长河公园的石砌墙壁前,看着墙上刻着的“长河从颐和园的绣漪桥闸口到西直门外的高梁桥,全长16公里”的字样,不禁让人感慨历史的沧桑。这条见证了七百多年风雨的慈禧水道,如今已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不仅是一条简单的水道,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