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龙王传说的渊源与现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龙王传说的渊源与现状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0516666_121119369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这条龙,跟今天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想象中的龙,可不是一回事。民俗学家施爱东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国形象的域外变迁》中谈到,由于上古龙形象本身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致使几乎所有对龙的起源的考释基本都是盲人摸象。但可以确定的是,龙在上古祭祀仪式中主要是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人神交通的使者或助手出现的。


宋人绘《九歌》图卷局部,神人端坐于龙舆,侍者牵龙索于侧。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也就是说,那时的龙,并非我们现代人以为的那般尊贵崇高,刚好相反——它是要干重活儿、累活儿甚至脏活儿的。进一步地说,龙,并非是古代中国人祭祀的对象。

然而,大约从西晋开始,古代中国民间社会便素有龙王传说,祭祀龙王之风盛行。

龙王,听起来威风凛凛,但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神龙,而是融合了多种文化产生的一种人格化地方神,即便拥有兴云降雨的高强法力,龙王在神界的地位也不高,龙王须听从玉皇大帝的调遣,稍有差池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龙的人格化转化,源于印度佛教龙王概念的传入。在佛教观念中,龙众是佛教的重要护法神,龙王则是龙众的王者。虽然法力高强,地位却很低,修成正果的龙王才能脱身为人。这也就是说,龙王跟我们惯常想象中的中国神龙,是不一样的。

当然,它们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蜿蜒条状的身体,都神通广大、善于变化,都有司水、降雨的功能。


画家钟金枝的《水国诸神》(局部)描绘了龙王行雨的场景。施爱东先生提供

除了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龙形,更重要的是它们之后走向融合的趋势。没有哪种文化在与另一种文化相遇之后可以始终保持泾渭分明的界限的。

从西晋直到清末,佛教龙王信仰不断扩充势力范围、深入基层社会,渗透到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中国传统的龙神概念合二为一。

在故事层面,龙王行雨、龙宫多宝、龙女有情等概念,不仅结合中国原有的龙神职能,丰富了龙的人格化、个性化特征,还与中国的异类婚故事、异境遇仙故事、动物报恩故事、解难题故事相嫁接,既保留了佛教龙王故事最基本的原型要素,又蜕变出完全不同于佛教龙王故事的多种故事类型,生成了多姿多彩的龙王文化。


民国时期龙王甲马(用于祭神的纸)。施爱东提供

施爱东先生在《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一书中,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溯源龙是如何成为帝王专属,又是如何过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证了不同时期龙形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变迁。在探讨近现代域外视野中龙形象的问题时,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罕见图片,从象征地位的皇家符号、时尚元素,到讽刺、攻击东方古国的惯用素材,揭示出龙形象及其背后含义的复杂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温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旧话题,不仅给我们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新视角,更能脱离时代局限审视域外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史为鉴,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求现代文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