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百大趋势:重视气候变迁、慢生活与AI变革
2024全球百大趋势:重视气候变迁、慢生活与AI变革
《2024全球百大趋势》研究团队指出,2024年是情感丰富且深思熟虑的一年,在经历多年快速发展后,人们更有意识地放慢脚步,关注压力、抑郁及环境污染问题,以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这种慢生活思维(slow-living sentiment),从年度的Pantone色——代表同理和团结的柔和桃色(Peach Fuzz)也能彰显出来,人们开始渴望与人的链接,就算是重度依赖社交媒体的Z世代,也逐步感到疲乏无趣,渴望生命中的情感、惊喜及奇迹,能激发情感共鸣的科技更显重要。AI普及的现代,不仅催化人们的创造力及哲学思考,也于职场上带来深远影响。本次研究团队针对全球各国,收集超过9,000笔以上、源自18岁以上成年人的反馈,资料收集起迄为2023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本文摘节其中与永续链接较高的主题:重视环境、慢生活、社群链接以及人工智能,并结合台湾在地相关案例,提供企业及品牌主理者参考。
气候变化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永续将重塑日常并推动创新
极端气候变化的出现正在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也推动了创新。随着消费者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日益增加,从智能服装到美妆保养产业,各产业也都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为“自然”争取法律权利的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企业也开始支持这种想法。此外,零食业也受到永续发展的影 响,越来越多的品牌致力于生产气候友好型产品(climate-friendly product),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在未来,我们将见证更多以永续发展为目标的创新项目出现。
极端气候变化无疑是危险的,但也带动各个行业的创新,以帮助我们适应环境。例如:总位于英国的智能服装公司Techniche专门提供热调节技术服务,目前,该公司正致力于为建筑工人开发一款创新的降温工作服,有效地降低工人在高温环境下的体温,从而保护他们免受过多热能所带来的健康危害。
而气候暖化也影响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趋势,城市规划者需要考虑关于“生活空间的热舒适度”。例如:新加坡正投入大量资源,重新彻底思考如何改善其闷热的城区。在中国,建筑师正在复兴中国古老的建筑工法——高高的窄院子,以帮助建筑气温自然地冷却。美妆界也推出了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保养品,如美国美容品牌因应近年来森林野火增加,推出了特殊精华液,以对抗烟雾引起的皮肤问题。
(吉宝樟宜大楼获得新加坡顶级“绿色标志白金正能源”认证,代表建筑本身所制造的能源大于所消耗的能源。 图片来源:Kepple Corporation)
在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为“自然”争取法律权利的运动正在迅速发展。包含美国、巴西、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其他国家,原住民社区正成为推动相关工作的领头羊。值得注意的是,西雅图的部落领袖于2023年赢得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诉讼,成功确保鲑鱼通过该市水坝迁徙的权利——这一事件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激励更多国家考虑在宪法中纳入“自然”的权利保障。
另一种方法是赋予自然法律上的人格,即把河流和森林等自然元素赋予与人类同等的法律权利。这一先例是由新西兰毛利人所建立,他们在2017年为旺阿努伊河赢得了法律人格,其他地区也见贤思齐——2023年,巴西和西班牙成功为某些河流和湖泊赋予了法律保护。部分品牌也开始积极支持此思维,例如Patagonia和Faith in Nature等,让“自然”以其法律人格,在企业董事会上占有一席之地。House of Hackney奢侈室内设计品牌也任命了两位新董事:自然界和未来世代。共同创办人弗里达·戈米(Frieda Gormley)表示:“作为一家企业,我们认为必须为我们对自然的影响,以及留给下一代的生活质量承担高度的法律责任。”
这些趋势显示,人们已经意识到食衣住行育乐对环境的负担。因此,近年来在不同领域都兴起了以永续发展为目标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举措更贴近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期望,并反映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迫切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到更多类似的行动,并期待未来十年将以争取自然生态的权利为主导趋势。
在饮食方面,零食业也正积极投入永续行列。零食已然成为食品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的数据,全球零食销售额预计将在2024年突破6750亿美元,并在2028年超过8310亿美元。另外,根据蒙德里兹国际(Mondelēz International)和哈里斯民意调查公司(The Harris Poll)于2023年1月发布的《零食报告》(State of Snacking Report),全球71%的消费者每天至少吃两次零食。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一代,尤其是千禧世代和Z世代,由于生活节奏较忙碌,其每日零食消费量较上一代高出10%。
随着零食需求增加,对气候友好型零食(climate-friendly cracker)的需求也开始增长。根据调查,在饮食方面,51%的全球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考虑环境影响,而有83%的受访者表示期待品牌在气候变化等挑战中发挥积极作用。品牌除了需要迎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同时应坚持对于永续价值的付出,以符合现今消费者对于环境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零食公司朝着永续目标迈进,如同气候友好型饼干公司Moonshot的创始人朱莉亚·柯林斯(Julia Collins)所说:“我创立公司的愿景即是利用食物的力量来应对气候变化”。除此之外,食品业也有永续认证评比,例如:美国永续食品评分公司HowGood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永续食品数据库。
(气候友好型饼干公司Moonshot期许利用食物的力量来应对气候变化 / 图片来源:bristol farms)
消费者关注心理状况与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崇尚慢生活(Downshifting)
消费者对心理健康和环境污染的关注,正在推动慢生活兴起。人们对于快节奏生活感到厌倦,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并将慢生活视为解决之道。企业也开始以更审慎的速度进行生产,选择质量而非数量,慢生活的概念正在各个产业中发挥作用。
人们开始崇尚慢生活与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因为他们意识到近年来的过快节奏,对环境和个人的健康都带来了负面影响。慢生活的理念着眼于放慢生活节奏,重视品质、可持续性和环保。慢生活倡导者强调品质而非数量,更倾向于购买持久耐用的产品,而不是过度消费和频繁更换。这种行为减少了资源消耗和浪费,对环境更加有利。例如,世界闻名的设计师Phoebe Philo放弃了时尚界的标准化季节性推出,转而设计以耐久性为重点的限量单品。
考虑到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增强,美容品牌开始放慢生产速度,致力于减少浪费、使用更优质的成分,并且将品质置于数量之上。因此,慢美容成为一种更加注重细致的方法,强调减少浪费、使用更优质的成分并尊重环境。为了迎合这种环保意识,品牌正改变过去不断推出产品、以增加销售量的行业惯例。例如:爱马仕选择生产更少但更具创新性的美容产品,而慢美容品牌Dieux的使命是推出更少的产品,这种态度不仅仅体现在价格标签或奢华包装上,而是更注重于产品原物料的品质与理念。
根据Ipsos(益普索)的全球研究,73%的人希望能放慢生活的节奏。品牌现在开始选择减速、放慢节奏,让人们有时间去享受体验,然后再转向下一个事物。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为企业建立更深厚的忠诚度。因此,企业需专注于消费者逐渐转变的需求,以满足对于慢生活及永续价值的期望。
在台湾,已有几个城镇以其慢生活理念而获得国际慢城认证,这些城镇包括三义乡、南庄乡、大林镇、凤林镇、竹田乡,池上乡也正申请认证中。国际慢城运动由国际慢城组织(Cittaslow International)推动,其目的是将理念融入小镇生活,通过减缓节奏、降低空间运用和交通流动,提升生活素质与降低环境压力。经由慢城认证的城镇通常注重尊重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并鼓励建立友好热情的社会关系。他们支持当地产品和手工艺品的生产与消费,推广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公民意识。通过慢生活理念的引入,这些城镇为居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生活,同时也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景点——游客也能够将这些慢城(Cittaslow)乡镇纳入他们的绿色旅游中,放慢脚步、用心感受当地的自然生态与风俗民情。
近7成消费者更重视社群链接与人际互动,驱动企业成为链接者,对抗孤独感
报告中提到,近70%的消费者越发重视社群链接和人际互动,社群链接的强化不仅能够促进个人健康,还能够建立更强大的社群和经济表现。然而,疫情减弱了社群网络,企业于此有机会扮演促进人们彼此链接的角色,增进顾客与他人之间的连接,并重建社群感。另一方面,全球孤独感的增加也催生了新行为潮流,如与陌生人共进晚餐,这显示出人们对于社群链接的深切渴望。
根据这份报告,有66%的人认为社群凝聚感不复存在,显示出社群链接的减弱。品牌未来的绝佳契机,应着眼于如何以社群而非个人为导向地提供产品服务,进而串接起人际网络,这也是瑞典零售商宜家(Ikea)在门店中发起新活动、将人们重新聚集在一起,并在2023年米兰设计周期间举办夜间狂欢派对的原因。宜家创意总监Marcus Engman表示:“公司的理念即是‘tillsammans’——瑞典语中的团结。这不仅仅是指宜家和我们的顾客之间的链接,零售商从其中扮演促成者的角色,提供场合和场地,制造机会让人们享受团聚的愉悦。
除此之外,人们为了促进社群链接,也出现了像“加入我的婚礼”这样的服务,允许国际旅游者购票参加陌生人的婚礼,这样他们就可以体验参与大型活动的喜悦。同时,一个最初仅有25人参加的冥想活动,也迅速发展成拥有上万参与者的大型冥想活动“The Big Quiet”。
(上万参与者的大型冥想活动The Big Quiet活动照片 / 资料来源:The Big Quiet Facebook)
在此同时,本篇报告指出,有71%的受访者认为孤独是一种流行病,这种孤独感的普遍存在也促使了一种新行为潮流——为了对抗孤独感,人们开始与陌生人一起共进晚餐,这被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称之为“与陌生人共进晚餐的非传统行为”,实为一种促进社群联系的新用餐概念。研究显示,在疫情期间人们的社交网络平均减少了16%。为了抵消这种疫情造成的缺失,人们在外出用餐时不仅仅寻求美食,也渴望建立更多人际链接。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会,但我们也面临着与他人越来越疏远的挑战。然而,通过创新的活动和企业的参与,我们有机会重新建立更紧密的社区联系,共同降低孤独感。
8成消费者对人工智能抱乐观态度,认为能增进人际关系,同时深刻影响未来治理与职场变革
人工智能(AI)的普及,引发了对其影响力的关注——包括劳动力市场和人类情感等议题。尽管人工智能带来了潜在的挑战,但83%的人持乐观态度,也有76%认为它能够增进人际关系,并对未来治理和职场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AI带来的风险和潜力主导了2023年的话题走向,而对全球劳动力的影响也成为重点。世界经济论坛(WEF)的《2023年就业前景报告》(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指出,未来五年AI将在全球创造6900万个新职位,而这些职位已经开始招聘。此外,截至2023年10月,在Indeed(招聘网站)上有超过3750个招聘工程师的职位列表,这些工程师专门负责编写AI优化回应所需的提示(Prompt)。人工智能所衍生出的道德问题,也创造了对AI伦理学家的需求,以确保AI是为了造福人类,而AI审计师和内容审核人员则是防止偏见和错误信息的传播。显而易见,人工智能已经对全球劳动力产生了显著影响。
研究指出,大多数人(69%)对于人工智能取代工作不感到担忧,且许多人已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进行研究。同时,世界经济论坛(WEF)的预测显示,机器完成的工作比例将不断增加,目前已有相关措施保护人类劳动力。在此同时,种种现象也表明职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需要我们学习新技能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
台湾的电商龙头之一momo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展示了企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推动永续发展。momo利用AI预测销量,优化物流路径,减少碳排放,并开发AI建议最有效率的包装,减少包材使用。同时,通过推出电商循环袋和绿活会员计划,鼓励消费者参与永续消费,提升环保意识。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职场,也推动了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的发展。从人才培育到业务流程,再扩展到社会责任,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适应和善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促进全体的永续治理效率和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