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开发新型STING激活系统,显著提升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中国科学家开发新型STING激活系统,显著提升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中国药科大学李苏昕教授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D-SAM,能够通过双重激活STING蛋白并延长其信号传导时间,从而显著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上,为未来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2024年10月24日,中国药科大学李苏昕教授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建教授、皖南医学院谢海棠教授合作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论文,题为“A Dual-STING-activating Nanosystem Expands Cancer Immunotherapeutic Temporal Window”。该研究构建了一种双重激活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的药物制剂系统,通过调控STING胞内转运与降解过程,延长下游免疫信号活化时间,放大抗肿瘤免疫疗效。
STING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明星靶点,通过提供IFN-I和多种促炎因子信号活化肿瘤微环境,介导抗原呈递细胞的激活与效应T细胞的浸润和杀伤。然而小分子激动剂稳定性差、入胞难、效应窗口期短,而高剂量或频繁给药策略易造成免疫耗竭和系统毒性,导致目前多款药物在临床早期阶段停滞不前。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李苏昕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建教授、皖南医学院谢海棠教授合作,制备了一款由两类STING激动剂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胶束系统D-SAM(Dual-STING-activating Micelle)。制剂被细胞内吞摄取后,释放小分子激动剂迅速激活STING,同时借助高分子载体的质子海绵效应抑制活化的STING蛋白被溶酶体降解,从而在48小时内持续提供STING激活信号,克服小分子药物激活效应转瞬即逝(<12小时)的缺陷。这种“刺激-锁定”的STING活化模式促进了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抗原的呈递作用,显著延长效应T细胞的活化与浸润,同时避免了T细胞的耗竭以及凋亡,在结直肠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等荷瘤小鼠模型中有显著的抑瘤效率,并能有效防止肿瘤的复发与转移。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肿瘤病人离体组织样本,验证了D-SAM与临床转化的适配性,发现自身免疫系统而非肿瘤细胞是制剂发挥免疫疗效的直接场所。该研究揭示了STING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时间动力学规律,提示时间节律在药物递释系统设计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