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姑苏看非遗》——匠心底蕴,不如见一“面”
《我在姑苏看非遗》——匠心底蕴,不如见一“面”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千年匠心织就了江南的春华秋实,世代相传的非遗文化遗产成为了赓续千年文脉的历史纽带。古城姑苏、遍地珠玑,和而不同、万古长青。
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区属非遗项目,每一颗非遗明珠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我们荟萃了一系列姑苏非遗珍宝,以“指尖上的非遗”“舌尖上的姑苏”“节庆中的民俗”“中医里的吴门医派”四扇窗口,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触摸文化,用镜头解锁古老非遗的前世今生,以光影述说蓬勃不息的匠人匠心。让我们在百秒之间穿越千年、对话古今,见证姑苏非遗的流变、传承与革新。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其实非遗触手可及。
匠心猪肝面制作技艺是2023年姑苏区新进的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本期的《我在姑苏看非遗》让我们品味苏香传韵,一起解读匠心猪肝面制作技艺,感受苏面的匠心独蕴。
苏味烟火
苏式面条的前身是南宋中期出现的“药棋面”,昆山县特产。南宋淳祐十一年成书的《玉峰志》记载:“药棋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可为远方馈,虽都人、朝贵亦争致之。”
杭州风物的笔记《杭俗遗风》中列有“苏州馆”一条,介绍了当时杭州苏式面馆供应的苏式汤面。汤面面细且软,浇头种类丰富,有火鸡、三鲜、焖肉、羊肉臊子、卤子等。另外,这家苏式面馆还供应炒面、清汤素面、铜锅大面等特色面条。
《姑苏繁华图》中的面馆 徐扬 清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末《随园食单补证》中,夏曾传对苏式面这样写道:“至若吴门下面,无论鱼肉,皆先起锅而后加,故鱼肉之味与面如胡越,甚无谓也。”
苏州人说:“听戏要听腔,吃面要吃汤。”苏州人将饮食一事,做到了极致。苏式面能常吃不腻,五花八门的浇头,最能帮助面痴们时刻保持着新鲜感。每次在面馆里选浇头,都跟点菜差不多。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式风雅
苏式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面、汤、浇头。一碗正宗的苏式面主要在汤和浇头上下功夫。在姑苏桥面馆中,所有食材都采用新鲜的。熬汤的食材,有大骨、蹄髈、鸡架、蟮骨,以文火慢熬而成;煮出的高汤清而不油,看上去透亮,看不到杂质,汤色像琥珀一样,闻起来鲜香扑鼻,令人回味无穷。地道的苏州人,早起只为一碗头汤面。
苏式面做起来细致,吃起来也有很多讲究。吃硬面分成一窜头、断生、立直,烂面分成烂面、托托烂。汤头分为宽汤或紧汤,不喜汤者可选拌面、半卤拌面。蒜葱要多者为重青,不喜者称免青,还有重红油、免红油等叫法。另外,把浇头放在小碟中称过桥。
匠心苏技
一碗匠心猪肝面好吃的秘诀在于新鲜的猪肝。猪肝要用清水处理干净。
接着厚切。
加上秘制酱汁。
腌制后方可炒制。
起火,迅速过油,捞出备用,另起一锅,烧油,加酱料,依次而行。
猪肝在滚烫的锅中,与酱汁发生着奇妙的反应,最后再撒上一点姜松。几缕秘制的姜松,点缀在猪肝上,蓬松酥软,鲜甜可口,即开胃又解腻。
面盛到碗里的时候,经过捞面师傅一提一抖,认真码过,中间微微隆起,如鱼出水,叫做鲫鱼背。
一碗碗苏式面,集萃了一代代苏州人对苏式面文化的传承与坚守。面馆里,藏着苏式百味,也藏着人生百味。
在林总万千的面食中,苏式面被世人*誉为“舌尖上的园林”,它是苏州人的心头好,只需一面,便让人心生惦念。苏州物产丰富,陆机在《吴趋行》中颂道:“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下,享苏式风雅,品苏式风雅。*
青砖瓦
花格窗
小桥流水,枕巷人家
千年岁月沉淀的姑苏古城
人文荟萃,吴风悠扬
姑苏区文化部门以笔触与光影记录匠人手艺的生生不息,铭记一代代非遗传承人对梦想与未来的追求与展望;以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融为一体的姑苏印象,展现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人文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