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是虫还是草?
冬虫夏草是虫还是草?
冬虫夏草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兼具虫和草的形态特征,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药材之一。它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同时也面临着过度采集和市场混乱的问题。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冬虫夏草的科学定义、生长过程、功效、分布、采集难度、市场状况以及如何辨别真伪。
菌科真菌 虫形外殼
有些人以为,冬虫夏草指的是冬天是虫,夏季就变成草,这种说法,其实不完全正确,充其量只能说是虫与草的复合体。
这里的虫是一种叫“蝙蝠蛾”的幼虫,长得像蚕宝宝,草则是指一种“虫草属”的真菌。
蝙蝠蛾在土里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后,在土里被虫草真菌侵入,成了真菌的宿主,真菌吸收虫的养分而形成菌丝,等菌丝充满虫体,虫便会僵死,只剩下虫形外壳,这就是“冬虫”。
隔年春天天气变暖,真菌开始活跃、生长,夏天时在虫的头部冒出棍棒状的实体,叫“子座”或草头,类似草发芽的模樣,这便是“夏草”。因此可以说,冬虫夏草虽然兼具虫与草的外形,却已非虫非草,实际上跟灵芝、樟芝、舞茸一样,属于药食两用的菇菌类。
在汉方里,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并称三大名贵药材,且与灵芝一样享有“神草”的美名。
不过,“冬虫夏草”这一词,1757年首次出现在清代吴仪洛的著作《本草从新》之后,才逐渐进入汉地医学。它最早被记载于《月王药诊》,当时记录留下的功效,是针对肺部疾病治疗的轨迹。《月王药诊》也称作《医法月王论》,著于710年,是现存最早的藏医著作,藏文为《门杰代维给布》,原译自梵文医典《索玛拉扎》(Somaratsa)。时至今日,已有上百部中药或汉方文献记载冬虫夏草的功效了。不过,不管在汉地或藏地医学,最初记载的功效都是补肺益肾,止血化痰。
冬虫夏草生长在海拔3000〜5000公尺寒冷、湿度高、空气清净的高山草坡及灌木丛带,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与其边缘地区及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靠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地区。
珍贵药材 采集不易
天然的冬虫夏草采收极为不易,在产区,一年里平均有半年积雪,因此一般每天只采收30、40条,加上滥采、气候等因素,近年来产量剧减,现已实施限采措施,导致价格不断上涨,甚至有“软黄金”之称。因此,近些年除了开发出人工培育的技术外,也积极培育与冬虫夏草同科同属的蛹虫草(又称为北虫草)作为替代品。不过,人工饲养的冬虫夏草必须寄生在蝙蝠蛾上,因此须先养蝙蝠蛾,蛹虫草则不需要,它的宿主则很广,可寄生在许多种昆虫的幼虫身上,因此可大规模工业化量产。
有关冬虫夏草的一大误区是将其等同于虫草。事实上,虫草(属)泛指真菌寄生在昆虫幼虫而形成的菌虫复合体,目前自然界约有400种(也有说千余种),例如:凉山虫草(Cordyceps liangshanensis)、亚香棒虫草(Cordyceps hawkesii)以及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等,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只是虫草的一种(也是已知最早被记载的),两者并不相同,虫草也不是冬虫夏草的简称。
市面上有些标榜着冬虫夏草的商品,其实并非纯正的冬虫夏草,而是其他虫草或以其他(虫草的)菌种人工培制的产品,目前世界上公认天然冬虫夏草的菌种为“中华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选购时可识别认证标章。冬虫夏草长约3〜5公分,直径0.3〜0.8公分,表面深黄至黄棕色,腹部有足8对,中间的4对明显;质好、纯正的冬虫夏草,重量稍轻,味道清香,质脆易折,切断面呈现黄白色,中间有一个“V”字型,这些都是冬虫夏草的辨识特征,其他虫草则在这些方面多少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