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该怎么定价更合理?国内外创新药定价方式梳理
创新药该怎么定价更合理?国内外创新药定价方式梳理
创新药的合理定价一直是医药行业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建议,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自主定价,并在医保谈判与支付上突出临床价值导向。这一建议反映了我国创新药发展中面临的三大挑战:研发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医保谈判最低价中标与临床价值的矛盾、以及创新药高价格与医保可负担性的冲突。本文将从发达国家的创新药定价机制出发,探讨我国创新药定价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发达国家创新药均自主定价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自主定价机制,这既考虑了药企的成本回收,也鼓励了创新药研发。虽然各国在医保支付定价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基于临床价值进行定价。
美国:自由定价推高药价
美国的药企对创新药拥有极大的定价权,几乎不受政府干预。这种自由定价机制导致美国成为全球药品价格最高的国家。据统计,2018年美国药房零售价格排名前20的药物年费用高达30万至60万美元。复杂的药品流通与资金流转体系,以及PBM(药品福利管理)的返利制度,共同推高了药品价格。
日本:比价与成本计算
日本的创新药定价机制较为独特,通过药物经济学方法计算药品价格。对于有相似药物的创新药,采用比较方法给予创新溢价;对于无相似药物的,则采用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机制既保证了高临床价值药物的合理定价,又避免了药品价格过高。
德国:谈判定价
德国通过AMNOG法律确定了新药的报销决策过程,包括早期获益评估和报销额谈判两个阶段。新药必须证明其相对于现有疗法具有更多临床获益,才能获得更高的报销价格。这种基于临床价值的谈判定价机制,有效平衡了药企利益与医保负担。
中国:灵魂砍价与医保谈判
我国的创新药定价机制经历了从政府定价到自主定价的转变。目前,医保局通过谈判方式确定医保支付价格,形成了多路径、最低价为策略的谈判机制。虽然这改善了创新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但也带来了“逢谈必降”“非进则出”的严峻考验。
创新药纳入医保后的挑战
近年来,国产创新药发展迅速,但市场份额仍不足15%。医保简易续约机制虽然简化了流程,但也对大单品放量形成牵制。部分创新药进入医保后不仅未能实现以价换量,反而销售额下滑。例如,君实特瑞普利单抗在2020年以70%的降价纳入医保后,2021年销售额反而从10.03亿元降至4.12亿元。
总结与展望
我国创新药定价机制需要在鼓励创新与保障医保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突出临床价值导向,同时优化支付方式和政策配套,为创新药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