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洪丽娟:一节古诗融合课带来的启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洪丽娟:一节古诗融合课带来的启示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61155378_12112472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关村一小一直在探索一种新的课程方式——融合课程学习。在我们所用的融合课程学生读本中,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通过多学科融合开展相关主题教学活动,读本编写的用意是让学生有多学科多角度的融合式学习,从某一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习面,增加学习深度。在融合读本中很多单元涉及到古诗词教学,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凝聚了几千年来华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似空气般无处不在。而对于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我们是课程的践行者,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在融合课程中根据古诗词主题,整合各学科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去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古诗词学习,这种多学科融合的古诗词教学尝试,实现了更有深度、更加立体化的传统文化学习。

《梅花》是融合课程学生读本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古诗文,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梅,古之“花中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语文老师可能是通过背诵、读、写等形式完成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教学方式,仅停留于对文本本身的精读品味。然而,在融合课程主题学习的模式下,老师会带领学生从“赏梅,观其美丽”“咏梅,赞其品质”“画梅,绘其形态”“评梅,颂其精神”几个教学环节展开,在确保精读文本的情况下,进行更多彩、更丰满的古诗词学习。

一、以“多学科融合视野”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让古诗词成为学习的起点

“赏梅,观其美丽”,这个教学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在古代,岁末寒冬,文人墨客们争先来探梅赏梅,是一件雅事。如今,全国各地仍有赏梅的习俗。从而引出诗人王安石对梅花的赞美,学习古诗《梅花》。“咏梅,赞其品质”教学环节,让学生精细地品读古诗,去感受梅花的勇敢和坚强,在此基础上拓展古往今来各朝各代诗人赞美梅花的诗词,如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王冕的“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毛主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等。由一首诗带出多首诗,从而更进一步渗透诗人们借梅花来鼓励人们要有不怕困难、乐观勇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思考:还有什么其他赞美梅花的方式?引导学生再次回到生活中探寻,试着用其他的艺术形式去赞美梅花,为后面的“画梅,绘其形态”铺垫。“画梅,绘其形态”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吹画”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更进一步体会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不仅喜欢用诗来赞美梅花,他们还用画梅的形式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在进行吹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范画,从植物科学的角度了解梅花的特点,更为科学地认识梅花,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把情感寄于作品之中,更深入地感受傲雪寒梅的不凡和伟大(文后附学生作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既发展了学生个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从单一学科知识掌握到多学科融合,让古诗词教学更为丰满

我们对融合课程学习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在这种多学科融合中更为立体地学习古诗词,同时在此过程中慢慢向学生渗透一种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进行古诗词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知识,而是关于社会、自然、生活的综合知识,这是一个整体的目标提升,是在长期的融合课程古诗词学习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在古诗词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从“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一年级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特点,活泼好动,喜爱动手类的教学活动,且注意力持久性还不强(一年级学生的持续注意力普遍在15-20分钟,男孩相对更短。)因此,这堂课在“赏梅”“咏梅”“画梅”“评梅”一系列的多学科融合教学活动中展开,一堂课中学生学习积累了古诗,品鉴了梅花,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了梅花所属科目,同时将自己看到的、赏到的梅花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思维加工,用吹画的形式得以体现和展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更加立体化地感受梅花以及梅花的气节。在“画梅”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吹画构图可以不够精细,画面可以不够精美,但只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学进去,动起来,感兴趣,且在融合课程古诗词学习下能培养出他们多学科关联的学习方法,便是有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在引导学生经历一次从知识点到知识面,从知识面到立体架构的空间性古诗词学习。无疑,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原本枯燥的古诗词变得更加充满趣味性,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也变得更加丰满。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到多学科知识的引导者

融合课程下的古诗词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科融合式古诗词教学自然也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状态

在融合课程体系下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很多知识不受单科知识的局限,不仅仅止步于对古诗词文本本身的研读和学习,课程所涉及到的学习内容更有广度和深度,如在《梅花》一课的教学中,在原有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环节中还涉及到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点,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继续学习、完善自我、拓展知识面的强烈愿望。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去熟悉和研究古诗词融合多学科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去重新学习许多新的知识,研究许多新的问题,向书本学,向学生学,向同行学,向社会学。

(二)教师应该形成教学共同体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单科教学,各学科都是独立的整体,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几乎没有教学上的“相交”。而融合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多种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然而,教师毕竟不是全能的,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即使知识再丰富、再渊博,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这种知识结构的局限决定了教师之间必须合作。如在《梅花》一课的教学中,从植物科学的角度了解梅花的特点,更为科学地认识梅花,这些相关知识的获得,一定是需要科学学科教师给予支持的;学生进行吹画创作,要从美术的角度学习,进行构图并完成创作,所以美术老师的专业指导和点拨显得尤为重要……授课教师只有形成合力,才更容易实现对学生研究活动的有效指导。在我们的融合课程中,一个年级的任课老师就是一个“教学共同体”,每一位老师都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大家考虑的都是整个年级学生的融合课程情况,解决的都是融合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师是融合课程的参与者

在融合课程中,教师要做孩子们的同行者。在古诗词教学中,对涉及到各学科教学的相关知识要有预见性,在学生个性化的“学的需求”发出请求信号时,在学生充满好奇心去探索未知领域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同时,又要把握参与的度,教师可以多一些关注,多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及时给学生鼓劲。

总之,融合课程下的古诗词教学是一场全新的教学体验,是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只有更为积极主动的适应,加强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才能更好地在融合课程中进行探索,才能让古诗词教学更具光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