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澜:企业创新最怕的是政策发生方向性变化
薛澜:企业创新最怕的是政策发生方向性变化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今年全国两会,“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在澎湃新闻的专访中,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工程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薛澜分析了中国的企业创新与“卡脖子”问题,表示中国企业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搭建更宽松且稳定的创新环境,以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和竞争力。
中国创新发展的难点与挑战
薛澜指出,当前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应对全新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科技发展一直受益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但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实施科技封锁,这迫使中国需要调整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不同类型企业在创新中的角色
在探讨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角色时,薛澜强调,创新的本质是将知识转化为价值,而这一过程主要由企业来完成。他指出,虽然各类企业都有其独特优势,但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最具潜力和动力。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难以承担重大风险;外资企业则可能受到总部国家对科技外溢控制的影响。
基础研究投入的差距
薛澜分析了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在基础研究投入方面的差距。他指出,中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仅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1%左右,而韩国企业的这一比例高达58.25%。这种差距导致了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容易被“卡脖子”。
创新环境与政策稳定性
薛澜认为,宽松且稳定的制度环境是创新的重要保障。他指出,中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的不确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他强调,政策的稳定性不仅体现在执行周期上,更重要的是保持整体方向的稳定,避免方向性的变化。
大中小企业创新生态
在谈到大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时,薛澜指出,最具颠覆性的创新往往不是由大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在创新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大企业则在商业化推广方面具有优势。他建议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既能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又能发挥大企业的市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