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弓箭: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演变与工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弓箭: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演变与工艺

引用
腾讯
1.
https://baike.weixin.qq.com/v666209.htm

弓箭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简单木棍,到明清时期的复合弓,弓箭的演变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弓箭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其在军事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弓箭

外文名:BOW AND ARROW

装备类型:单体弓、牛角弓、复合弓和层压弓

武器类型:冷兵器

起始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

制作材料:干、角、筋、胶、丝、漆

历史由来

1863年恩格斯说:"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而且弓箭的发明或许与音乐的起源也有某种关系。英国科技史家贝尔纳(J.D.Berrnal)曾说:"弓弦弹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乐器的起源。所以弓对于音乐的科学方面和音乐的艺术方面,都有贡献。"关于[3],中国古人有独特的理论,即"弓生于弹"(《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弹指弹弓。在甲骨文中,弹字写作B ,为一张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这种形状的弹弓,在中国一直广为流行。近代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中有打弹者,有的就使用这种弹弓,而西双版纳和缅、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这种的竹弹弓。也许,先民最初发明的只是发射小石子或泥弹丸的弹弓,之后进一步摸索,才将弓用于射箭,于是产生了弓箭。

历史发展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后羿射九曜的传说,向来脍炙人口,这也是关于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广告

另一个例子来自《诗经》中的"骍骍角弓"。

明弓制型图:左是开元弓,中是小梢弓,右是两番木弓从唐代到明代

清朝建立后,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备穿甲能力的长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有千年历史。这种弓的拉力很大,达到30公斤以上,弓身也长,达到1.8米。


弓箭清代弓箭仅有一种型制,按等级的高低分为皇帝、亲王郡王、侍卫和职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为打猎行围、检阅部队以及实战用。各种弓箭只在选材装饰上有区别,所配之箭计有41种之多。弩有4种,分别是如意弩、双机弩、双机贯凫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见实际使用的记录。这些弓弩虽然受到火器的强烈冲击,却仍然随着八旗兵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后期满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渐腐化,骑射之古风荡然无存,加之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旧中国大门被打开了,中国官吏发现了更先进的火器,并很快用它们装备了自己的部队,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团练武装中根本见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随着(中国)军事发展走过漫长历史岁月的古弓弩终于像西山落日那样,不可挽回地消失在军事革命的地平线以下。

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 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铜镞。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铁镞,仍系模铸成型,锋利程度不及铜镞;而四川省新繁县牧马山出土的东汉铁镞呈扁平的锐角三角形,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形制遂为后代长期使用的点钢镞所承袭。

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时期,在南方的云梦泽和肃慎族聚居的东北地区,均产制矢之楛。直至明、清,华南制箭还用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与尾羽的关系密切。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太少,稳定性差。为了使之有恰当的比例,在《考工记》中载有将箭浮沉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为最上,角鹰羽次之,鸱枭羽又次之。装雁鹅羽的箭遇风易斜窜,质量就更差了。在宋朝,当优质羽供应不足时,曾发明风羽箭。据《宋史·兵志》记载,庆历四年(1044),宋廷“赐鄜延路总管风羽子弩箭三十万”,可见风羽箭也是一种实战兵器。这种箭将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其设计思想是相当科学的。

为增大箭的杀伤效力,后汉时耿恭发明了“毒箭”。在罗贯中所著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乱箭阻击,右臂中一弩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遂请华佗医治。神医华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乌头是一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名叫“附子”,其茎、叶、根均有毒。那时少数民族习用的弓弩箭头多带剧毒,中箭者,皮肉烂,烂到五脏而死。可见毒箭的致残、致死率是很高的。随着金铠铁甲的出现,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晋代多用钢铁箭镞。唐代箭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种,前两种用于狩猎,后两种用于战斗。用于战斗的箭镞用钢制成,刃部较长,能穿透坚甲。除了毒箭以外,还有在箭杆上缚有纵火物(油脂或火药)的火箭(中国古代火箭),在战争中广泛应用。

明清时代,出现了一种飞行中带响的箭叫“鸣镝”。据《前汉演义》描述,这种箭出自匈奴国太子冒顿之手。冒顿为争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为所欲为,便发明了一种骨箭,上面穿孔,发射时有声,称为“鸣镝”,由他专用。遂传令部众:“汝等看我鸣镝所射,便当一齐射箭,不得有违,违者立斩!”此后,冒顿常率部众外出狩猎,只要他鸣镝一发,部众万矢齐攒,稍有延迟,立毙刀下。众人甚是畏惧,不敢怠慢。一日,冒顿牵出自己心爱的好马,用鸣镝射马,部下亦争相竞射,冒顿见状喜笑颜开,遍加奖赏。然而冒顿并不因此而满意,又先后用鸣镝射杀自己的爱妻,射杀了国王头曼的好马,部众闻声急射,稍有迟疑者,立即丧命。从此,只要呜镝一响,众箭飞至,无一敢违。冒顿认为时机已成熟,这一日,请国王一同出猎,自己随在马后,用鸣镝对准头曼射去,部众随声同射,匈奴国王头曼毙于乱箭之下,冒顿弑父自立为王。明清时的“鸣镝”是在箭镞上加了一个用骨或兽角制成的小哨。箭的发展,是随弓弩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强弓大弩的出现,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贯穿力,所以对箭镞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制作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考工记》对于弓的材料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考工记》中认为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重要。

六材之干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考工记》中注明: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这些木头的材质坚实无比,任凭推拉也不会轻易折断,发箭射程远杀伤力大。南方弓与北方弓在材质上明显不同,南方多用竹子为干,而北方,特别是东北一带尤其以这种硬实木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北方军队总能占得先机的原因之一。

六材之角

“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据《考工记》,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即牛的头上顶着的不是牛角,而是两头“牛”)。中国北方多是黄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来代替,从这一点讲,这又是南方弓的长处。

六材之筋

“筋”,即动物的肌腱,贴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入。据《考工记》,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

六材之胶

“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议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黄鱼鳔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六材之丝

“丝”,即丝线,将缚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

六材之漆

“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够起到保护弓臂的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