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米其林星光减弱 却是餐饮界百花齐放时
新加坡米其林星光减弱 却是餐饮界百花齐放时
在亚洲,中国美食电商美团点评于2018年推出了“黑珍珠餐馆指南”,该指南以烹饪水平、用餐体验以及传承创新为三大评审标准。在2024年的“黑珍珠餐馆指南”中,新加坡的米其林三星餐馆Odette和Les Amis各占一席。
2022年《新加坡米其林指南》发布会现场,众多海外星厨助阵,摘星餐馆代表合影留念。(档案照)
米其林指南公开的五大评估标准包括:食材品质,厨师对味道及烹调技巧的驾驭能力,料理中显露的个性,是否物有所值,以及餐饮水准的一致性。现代食客普遍认为,一家精致餐馆的成功不仅取决于食物本身,还包括环境、服务、酒单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小贩美食虽然深受国人喜爱,但与精致餐馆并列,本就是“错误的开始”。
榜单初期曾公布定价标准,所推介的餐馆或小贩摊位,每人一餐价格不能超过45元。在物价高涨的大环境下,这是食客最关注的,但近来米其林却已不再注明人均消费。
两星餐馆Meta餐馆迎来新变化,韩裔主厨金善玉不仅厨艺精湛,还致力于培养后辈。米其林一星Nae:um餐馆的韩锡炫和Seroja餐馆的黄达文都曾于Meta任职。2023年,金善玉与另一两星餐馆Thevar主厨Mano Thevar合作开设创意印度韩国融合餐馆Tambi,成功入选米其林榜单。
今年的米其林榜单共收录283家餐馆、食肆和小贩食摊,除了三星、两星和一星的餐馆名单,还包括必比登和入选餐馆(selected,前身为餐盘plate)。
米其林指南在不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当地食客的质疑。例如,2016年发布中国米其林指南时,就因不够本土化而遭到批评,有人质疑法国人如何能真正理解中餐。
任何美食评选制度都难免存在争议,无法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但不同榜单的出现,恰恰反映了餐饮界的繁荣发展。美味是主观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仪的美食,无需依赖国外榜单来评选或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