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芽囊原虫感染,你知多少?
人芽囊原虫感染,你知多少?
近段时间,同事在做大便常规检查中检出了人芽囊原虫感染的病例,回顾相关病例资料,部分有症状,部分没有明显症状,医生们也很少针对性的检测,说明人芽囊原虫的感染并没有引起注意。今天就通过回顾一个门诊小病例来了解一下人芽囊原虫。
案例经过
患者,女,45岁,主诉反复腹痛、便秘、腹泻4年,加重1年。
现病史:4年前反复出现腹痛、下腹部为主,可波及全腹部,隐痛、在不洁饮食易出现便秘及腹泻现象,排便后腹泻及腹痛可自行缓解,但反复发作,通常数天可发作一次,无解脓血便现象,无发热现象。曾在我院就诊,服用无缓解,现为进一步明确诊治而就诊。现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明显心悸胸闷,无胸痛,无咳嗽咳痰,无呼吸困难等症状,近期睡眠、食欲、精神尚可,在腹痛发作时食欲差。
既往史:患者存在一定的焦虑,无药物过敏史,无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无糖尿病、心脏病及肾炎等病史,无重大外伤及输血史,余系统回顾无特殊。否认流感患者/疑似病例患者接触史,否认近期从境外归来,否认接触从境外归来的人员。
大便显微镜检查结果:湿片可见人芽原虫(图1),制片瑞吉染色(图2)所示,结果明确患者感染人芽原虫,大便结果如下(图3):
图1 湿片镜下(10倍)
图2 瑞吉染色油镜下100倍
图3
该患者反复腹痛、便秘、腹泻4年,加重1年就诊,通过一个大便常规的检测,基本就可明确病因,能及时给予病者有效的诊疗处理。遗憾的是,该患者为门诊就诊患者,医生未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后做回访联系时,患者留电话无法接通。
案例分析
什么是人芽囊原虫?
人芽囊原虫,日常工作中我们称呼它为“人芽”。既往工作中,我们时常忽略它,对它认识度不高,那是因为它的神秘面纱近些年才被揭开,使我们重新认识它,对它既熟悉又陌生。
为什么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人芽曾一度被认为是真菌的一种,经常报告为真菌感染一类,其形态与红细胞白细胞相似,也为检测带来了一些干扰,会让检测者将其误认为是细胞。
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比红细胞大,也有明显的折光感,有时有大空泡、有时又为颗粒,还可以看到形似阿米巴的,日常工作中,为了快速识别,我们常直接做碘液染色,红细胞直接溶解了,而人芽囊原虫呈现出多种形态并且有一种特殊折光感形态(图4),其实它的本质是原虫。
图4 碘液染色40倍
既然湿片中容易混淆,那么我们检验人给他穿上(瑞氏吉姆色彩斑斓的衣服后再看看它的形态,就容易识别了(染色图5、6)。
图5 典型的空泡型人芽囊原虫(油镜100倍)
图5 典型的空泡型人芽囊原虫(油镜100倍)
图6 颗粒型人芽囊原虫(油镜100倍)
人芽形态多变,一般来讲人芽分为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和包囊型,散在或者聚集成堆分布。
- 空泡型:虫体中央形似空泡,细胞核多呈月牙状,分布虫体周缘,1-4个不等;
- 颗粒型:颗粒型与空泡型常相似,主要区别是胞质内和中央空泡内含有颗粒,直径范围为3-80μm,需与吞噬细胞等相鉴别;
- 阿米巴型:很少见,形状不规则,大小约10μm,其典型特征是有1 个或2个伪足,但是并不具备运动能力;
- 包囊型:体积小,一般直径为2-5μm,包囊的形状各异,但多为卵圆形或球形。包囊的外周是多层包囊屏障,有的在屏障外面有松散的表面被膜。包囊的胞浆内可含有1-4个胞核、线粒体样细胞器、糖原沉淀和小泡。
在笔者日常工作中主要多见空泡型,偶见颗粒型,阿米巴型和包囊型基本未遇到过(也可能是笔者经验不足未能正确识别出)[1]。
人芽囊原虫病由人芽囊原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主要是回盲部)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恶心、呕吐、发热等;此外还可能存在疲劳、食欲减退、胃胀及其他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儿童患者多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大便次数1~30次/天不等,为稀水样便,可含黏液,个别排血样便。严重的人芽囊原虫感染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艾滋病和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因免疫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一旦感染人芽囊原虫,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腹泻症状,甚至死亡[2]。
人芽囊原虫的传染源主要为粪便中检测出人芽囊原虫的患者,另外人芽囊原虫也寄生于猫、狗等多种常见动物中,因此只要是能够排除人芽囊原虫的人或保虫宿主均为感染源。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污染食物、水及用具,经粪-口传播进入易感者体内,就会出现相应的感染临床症状;部分也因为接触动物等经粪-口传播。我国人群感染芽囊原虫的危险因素包括卫生条件差、如厕后不洗手、饲养宠物、幽门螺杆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图7(来源于网络)
在日常工作中,部分患者可因为有明显胃肠道症状就诊医院,在做大便常规中检出人芽囊原虫虫体而确诊,另外多数由于其他疾病就诊,在完善检查时检出人芽囊原虫;也有因为血常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进而完善大便寄生虫检查,检出人芽囊原虫的。
当确诊人芽囊原虫感染是,一般选用灭滴灵(甲硝唑)治疗,亦可用碘化喹宁治疗。对灭滴灵有抗性的虫株可用甲氧苄氨嘧啶(TMP)/磺胺甲恶唑(SMX)混合治疗[3]。
(1)加强卫生宣传,注重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苍蝇和蟑螂等传播媒介的滋生。
(2)注重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温水洗手,避免接触可能受到污染的水或食物,所有的生蔬菜和水果,食用前必须清洗去皮,避免饮用未煮开的自来水。
图8(来源于网络)
案例总结
寄生虫的感染多数都不是有明显寄生虫症状而就诊,都是其他临床诊疗过程无意中发现并治疗,我们的大便常规检查价值就得以体现了。检验科的工作看起来简单,尤其是血尿便三大常规检验,表面枯燥乏味,特别考验耐心,但处处留心就会发现很多临床期待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我们检验人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而丢弃了我们检验人的初心:检以寻因,验以求实。
[1]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第八版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Sheehan DJ, Raucher BG, McKitrick JC. Association of Blastocystishominis with signs and symptoms of human disease. J Clin Microbiol.1986 Oct;24(4):548-50.
[3]廖远泉,余学留.国内人芽囊原虫研究的一些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3(04):3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