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破百亿!哪吒为何“生”于成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破百亿!哪吒为何“生”于成都?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BNJLG40511ABJ0.html

元宵已过,“春节档”的余热仍未散去。2月13日19时许,据网络平台数据,《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超100亿。由此,这部“生”于成都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登顶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的电影。

挂着乌黑眼圈、呲着大板牙的吒儿,不仅给中国电影银幕留下亮眼一笔,同时也给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着下浓墨重彩之色。

影片第一出品方可可豆动画和导演饺子团队,一直扎根于成都。时间回到2013年盛夏,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内,一支名为“饺克力”的动画工作室入驻。沉浮数年,这个成都科技孵化器里的“火种”,成为了重新定义中国动画电影的“火娃”哪吒,由一枚创新的种子,拔节生长为参天大树。

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的登顶之作

哪吒为何“生”于成都?

这座不沿海、不靠边的创新之城

又是如何托起了弄潮吒儿的创新“海域”?

要聊“哪吒”

就不能只谈“哪吒”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破百亿之时

我们将观望的视线

朝向诞生《哪吒》的

这片创新蓝海之域:

吒儿“生”于成都 偶然,还是必然?

时间回到2013年。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有一支初来乍到的创业团队,老板加员工寥寥数人。这支籍籍无名的创业团队,名叫“饺克力”动画工作室。

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是由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创新孵化平台之一,也是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支持建设的孵化载体。

2013年,入驻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的饺子团队

“数媒基地创立之时,通过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孵化一批动画、动漫、电影等在内的科技文化项目,用专业的科技服务,赋能这些初创团队,‘饺克力’也是其中之一。”提起当时“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入孵基地时的场景,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负责人金泓宇至今记忆犹新。在这里,“饺克力”团队获得了从政策咨询、房租减免,再到业务对接、项目申报的全方位孵化服务。

2013年的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

“饺克力”扎营数媒基地的这一年,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着什么?

2013年,成都高新产业产值首破5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增加值达1349.50亿元;同样是那一年,获批成为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的成都,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计算机芯片封装全国第一,软件及信息服务西部第一……

骐骥千里,绝非一日之功。

把时间轴再拉长,早在2006年,成都已入选国家级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与北京、上海、广州并肩,跻身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家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2022年,随着《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发布,成都成为全国首个针对数字文创产业制定“十四五”规划的省会和副省级城市。

诞生了《王者荣耀》《万国觉醒》等现象级手游的成都,以中国游戏“第四城”的行业美誉,吸引着青年英杰们来蓉筑梦。

数媒基地为“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做的杂志宣传

毫无疑问,饺子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一个与创新“死磕”的创业团队,和一座以创新立命的城市,就这样产生了双向奔赴的化学反应。

产业链的高度集群与适配,让创业者与城市之间的连接,成了“一个乐于来,一个接得住”的默契,在看似偶然的选择中,走向了携手攀峰的必然共赴。

《哪吒之魔童闹海》用一千九百多个特效镜头、一万多个特效元素,原创出这部代表了国内动画制作最高水准的巅峰之作。在片尾字幕里,与“可可豆动画”同样耀眼的,还有一连串“成都籍”数字文创领域的科技企业名字:艾尔平方、墨境天合、千鸟文化、星阅辰石、画心科技……

这些从成都创新土壤里生长出的创新型企业,星火成炬,共同创造了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的电影。而他们之间的物理距离,仅仅只是“10来分钟车程”的距离。

上下楼即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

以“可可豆动画”所处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为例,聚焦“科技+文化”的科技园区,集聚了爱奇艺潮流文化坊、腾讯新文创总部等数十家数字文创企业,形成了从IP开发、内容制作到衍生品开发等在内的完备产业生态链。

从2019“暑假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到2025年“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正如导演饺子所言:“成都的包容性与文化底蕴,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而政府搭建的产业生态,则让技术落地成为可能。”

这些年 这座城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们”

曾经的医学生,执着于对动画的热爱而坚定转行,十余载铸一剑,打造“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哪吒,成为中国动画史标志性IP。

创新之路,从无捷径。一鸣惊人的背后,从来都是耐得住寂寞的长期主义坚守与锤炼。

在这座拼搏奋进的创新之城,创新创造的筑梦者,从不是少数派,也从不是孤独的存在。在他们的逐梦之路上,同样有着长期主义精神内核的这座城,以一座城市的力量,为他们的拓新梦想,全力托底。

在时代前行的步履之中,刻度了不同时代特质的创新个体,他们将风华正茂的青春,与“成都”这座城市,深度交织在了一起,而“不破不立”的那份韧性与笃定,恰是他们共有的特质。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1988年,时任中科院科研人员的李伯刚怀揣50万元贷款,与七位科研人员在2000多个日夜中,进行了4000多次科学实验,攻坚克难,成功解决了地奥心血康的工业化生产难题。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成都地奥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微生物药物、药物制剂研制为一体的大型骨干制药企业。作为成都校地成果转化走向创业之路的“初代哪吒”,李伯刚的创业故事,是那个时代创业者敢为人先、勇于拓新的缩影。

进入21世纪,成都的创业浪潮迎来了更多元的力量。2003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钟波,放弃百万年薪,于2012年回蓉,在天府软件园“创业场”的格子间里,创立极米科技。2021年,极米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投影仪第一股”,其智能投影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海外归国创业的“海归”弄潮儿,在英国求学工作20余年的李进,回国创立成都先导药物开发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药物筛选“种子库”。

2020年,成都先导登陆科创板,成为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回顾创业初期,在急需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之时,成都先导在科技部门帮助下,申请了400万元的“科创贷”支持,李进感慨:“我们作为科技型企业,大部分资产均为知识产权及专用设备,‘科创贷’产品担保方式灵活,有效地解决了公司短期的资金需求,让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更有信心和底气。”

同样回国来蓉创业的,还有“海归”弄潮儿陈元伟。在跨国药企工作近20年后,陈元伟在蓉创立海创药业。在登陆科创板之前,海创药业通过“科创通”获得超1500万元融资。据海创药业药化资深副总裁杜武介绍,当时,海创核心产品即将进入Ⅲ期临床,公司面临巨大资金压力,通过“科创通”获得300万元贷款,极大缓解了临床投入阶段的燃眉之急。

创新引领,对话未来。从校地成果转化走上创业之路的“初代哪吒”,到承接全球产业创新转移的“海归”弄潮儿来蓉发展,再到当下瞄准未来科技、前沿赛道的“新生代哪吒”……成都创新之路上,一代又一代敢闯敢破的“哪吒们”,在更广袤的科技深蓝海域,乘风破浪——

“新生代哪吒”曾耿华与同事创立中微达信,以高速信号处理起家,凭借过硬技术切入量子计算领域,在2018年协助院士团队研发出国内首个国产量子计算控制系统,成为成都本土成长起来的量子计算产业链代表企业。

作为国内第一批远赴海外进行机器人相关专业学习的博士,“新生代哪吒”张睿睿毅然回国创业,引入全球顶级人工智能机器人专家汇聚成都。贡嘎一号二代轮式单臂人形机器人、贡嘎二号双足人形机器人“鸿鹄”……去年12月,由张睿睿带领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出的5类7款产品惊艳亮相,展示着成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中心科学家,“新生代哪吒”博恩思创始人李耀2016年返回成都,开展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攻关;2021年,李耀只身前往印度,开启了“成都造”手术机器人的“出海之路”。从“海归”到“出海”,作为一名地道的成都人,李耀对成都感情深厚,而来自成都的支持,也加速了博恩思的“出海”进程。

去年10月初,李耀参加了由市科技局组织的人工智能产业对接活动,现场提到出海“缺资金”的难题。随后,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开展中,市科技局带队前往企业上门解难题,针对企业诉求现场沟通推进方案,10天后,1000万元的“科创贷”审批通过,“质押物”为发明专利。“知识产权贷款,让‘知产’变‘资产’,这对科技型企业来说是巨大的福音。我们看到了政府‘优环境’的决心,更得到了发展的信心。”李耀说。

同样是“新生代哪吒”的潘登科,创立了中科奥格,致力于推动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转化。今年1月,由潘登科领衔的团队提供的基因编辑器官供体猪,其肝脏原位植入到了脑死亡患者体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因编辑猪肝脏对人体肝脏完全替代……

当下的成都,全球创新指数城市排名提升至第23位。在这座创新之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突破1.45万家;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19家,位居中西部第1;独角兽企业9家,位居中西部第1;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4家;全市经营主体增至394.74万户,保持高位稳增。

包容万千梦想 成就万千可能

“遇上一个好时代,才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饺子所言的“遇上”,正是新时代之下,创新逐梦者与承载梦想的城市之间,双向奔赴的际遇与选择。

一座创新之城,当是何种模样?

它首先应当是有活力的,是能包容万千梦想,成就万千可能的。它必然是有使命担当的,是能助力创新创造者们栖居于此,在创新之路上,扶上马、送一程的同行者。

直指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成都持续完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高标准规划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建设“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体系,引聚科创服务机构100家,集成科创服务104项;优化升级“科创通”平台,新增共享实验室、中试熟化成果评价、专利导航等细分服务板块,聚集科技型企业4.25万家、高校院所157家、服务机构1096家。

随着《“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活动总体方案》出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相继开展,帮助科技企业“找技术”、创新产品“找市场”、创业孵化“找资金”。

在去年11月的一次对接活动上,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市场总监李慧感慨道,“我们看到了来自各个高校的科技成果,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快速链接起全国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同时将其转换成新质生产力。”

破解“钱从哪里来?”成都创新探索纯信用“科创贷”,助力小微科技企业穿越“死亡谷”。

围绕解决“轻资产、高风险、缺抵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成都持续创新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式,用财政“小资金”撬动金融“大活水”,构建“增信+风险分担”的债权融资机制,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科创贷”系列贷款产品,帮助20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用贷款104.90亿元,累计帮助超4000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超420亿元。正如文中所提及,创新成果已进入资本市场的极米科技、成都先导、海创药业、博恩思等科技企业,都是“科创贷”的惠及企业。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成都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新政3.0版”,塑造“蓉漂”品牌。而今,连续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的成都,人才总量已逾650万人。

创新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将这样的目标,投射于这座城市之中,探路未来的科技攀登者们,无数的个体,在创新圆梦之时,也成就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城。

逐梦者不破不立

无问出处、无问年岁

他们来到这里扎根

并把这里当作家乡

而成都

从不做“旁观者”

而是创新之路上的“同路人”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