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
加强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
在当今智媒时代,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实践形式,也对大众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学生群体,其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三个维度,探讨加强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
2025年02月20日
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网络文明是新时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网络素养是适应智能传播时代生存的基本素养。《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青年网民群体掌握各项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整体网民水平。智媒时代,青年学生在获取资讯、传播信息、社会交往的渠道得到极大拓展的同时,对社会、人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看法也逐渐发生变化。面对海量信息云集、观点市场繁杂、个性化内容推送,青年学生能否在算法驱动下的网络信息洪流中有效地接触、选择、使用、传播媒介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关涉青年学生的认知能力、公共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诸多方面。因此,智媒时代聚焦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充分发挥智媒赋能对促进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正向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培育网络社会责任感,积极弘扬网络正能量,参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强化网络空间治理、构筑良好网络生态的必然之举。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应然要求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和主战场。高校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场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第一方阵和前沿阵地。一些网络媒介平台采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算法推荐和受众信息的个性化推送,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向青年学生精准推送“佛系”、“躺平”、“饭圈”等不良信息,使得部分青年学生接受的传播内容不断被圈层化和同质化,其中不乏暗含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这对加强青年学生个体发展的主体性和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引领力而言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此,智媒时代,高校要加强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对智能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辨反应能力,使其更好地认识、参与、使用媒介,在智能网络空间交往和实践中保持理性分析和判断,这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要求。
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着力之点
媒介是信息的集成体,也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最广阔、最现实的平台。智媒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变革,革新了青年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叙事方式和社会交往互动的在场形式,深刻影响着他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状态。因此,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扎实做好智媒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立足互联网新阵地、新平台,掌握传播新理念、新方法,利用贴近青年学生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精准化的主流议题设置,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强化正面信息的传播和推送,运用智能数字化场景、传播符号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高校要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热点话题、重要问题不缺位,在与青年学生进行精准交流互动中强化教育引导,从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触及率和有效性。
本文原文来自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