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解读:颠覆性的新视角
《史记》解读:颠覆性的新视角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史学作品之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我们对《史记》及司马迁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课本层面,容易形成刻板印象。近年来,有学者对《史记》人物的解读引发广泛关注,其独特的视角可能会颠覆我们的以往认知。
在中国历史上,哪一部史学作品最有名?相信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史记》。的确,《史记》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作者司马迁更是被尊称为"史圣"。
然而,我们多数人对《史记》及司马迁的了解,可能还是来自于课本,往往容易形成刻板的印象。
近年来,有学者对《史记》人物的解读引发广泛关注,其独特的视角可能会颠覆我们的以往认知。比如:
- 宋襄公不应该被嘲笑为迂腐;
- 曹刿论战,其实赢在玩弄战争规则;
- 荀子眼中的世界其实很残酷;
- 屈原投江,是祭司的献祭行为。
关于这些人物的历史书写,都出自于司马迁之笔。所以,我们在进入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之前,首先要了解司马迁,了解他写下《史记》的目的。对此,有学者提供了具有很多颠覆性的观点。
司马迁的自我定位并不是历史学家
历史的书写者,固然要以记录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为己任。但在求真的同时,也得求善。当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便是他撰史的意图。
孔子曾称赞晋太史董狐"书法不隐",也就是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这对后世的史学传统产生很大的影响。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明确指出了修史的目的:"盖史籍之为用也,彰善瘅恶,激一代之清芬,褒吉惩凶,备百王之令典。"也就是说,历史记载要引领社会善恶的标准。
司马迁画像
有学者指出,司马迁的自我定位,是周公、孔子以后的第三人,是与周公、孔子并列的人物,是五百年一出的精神之王。
周公不是历史学家;孔子作《春秋》,但几乎没有人把他视为历史学家。他们都是天下价值秩序的缔造者。
而司马迁也把自己定位为历史学家,他是以《史记》的形式,来实现《易》《春秋》《诗》《书》《礼》《乐》的指向——建构天下价值秩序。在这个意义上,《史记》只是司马迁建构天下价值秩序的工具,其功用只是"当一王之法",传达精神之王的价值法典。
司马迁的世界观:质疑天道
有学者在《尚书》课程中曾经讲过,《尚书》与后代史书(包括《史记》)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
《尚书》中的人物是双层人格:他们是世俗的,也是宗教的;他们是功利的,也是信仰的;他们是现实的,也是神圣的。他们有现实和神圣两个世界的力量统一在身上。
而在《史记》中,我们只能看到单层人格,人物的宗教的、信仰的、神圣性的一面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是功利的世俗力量。这与《史记》的核心价值观有关。
《史记》的核心价值观,集中表达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发出了究天一问:"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他感到疑惑,这是个什么世界啊,有天道吗?就算有天道,那天道是邪恶的吗,是公正的吗?
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伯夷、叔齐兄弟俩是积仁洁行的正人君子,因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这个故事非常有名。
司马迁想不通:不是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如此悲惨?孔子的弟子颜渊去世得早,反倒是盗跖这样的大恶人能够长寿而终。近代以来,这样的例子更是不可胜数。
南宋·李唐《采薇图》。《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有学者敏锐地指出: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的以质疑的方式、以人物命运的方式来颠覆天道。虽然是以质疑的方式,其实结论很清楚。是质疑吗?我觉得不是质疑,他就是感叹"这就是一个烂的世界" "这就是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
我们知道,司马迁遭受了宫刑,受到了不公的对待。个人被残暴伤害的生命感受,很可能衍生成为对这个宇宙的本质看法。
《报任安书》是他在困境中的自我表白,提到了一些和他遭遇认识困难的古人发愤的故事,其中就包括"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但面对不公,周文王和孔子并没有动摇对上天、对天命的信仰。比如,孔子认为世界是有秩序的,相信上天的善,所以他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信天命,老子谈天道。后者更多看到上天的法则性,转向"天道"。但老子依然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这恰恰是司马迁所质疑的。司马迁则认为善人未必有善报,恶人未必有恶报, 这是对西周以来的本体向善的乐观主义世界观的一次解构。
司马迁的世界观如此,对《史记》人物的书写,自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司马迁认为世界黑暗,生命的闪光只能靠自己,这是一种特别孤独的抗争者的设定。也许,司马迁采取纪传体、 用个人传记的方式来书写历史,与他的世界观紧密相关。他重在描写个人 对危险世界的回应,描写个人的性格、意志、决断、成败,而不是陈述善 恶是非的道德规范,他最终指向的是成败得失超越善恶是非。
所以,《史记》中的很多英雄人物,比如商鞅、韩非,他们获得成功的方式是不断突破底线,在价值层面则是虚无的。而杨鹏老师点评《史记》人物这一门课的特点,正是从德性和秩序生成或破坏的角度,对《史记》人物进行善恶是非的评价,并着眼新的价值系统的生成。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苏秦式读书人有什么破坏性?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非常有名,其中"锥刺股"就发生在苏秦身上。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的历史成就是"合纵六国",也就是在外交上使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
影视剧中的苏秦形象
苏秦出身于社会底层,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获得很大的成功,这或许是司马迁给他立传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拆解苏秦的人生,会发现,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三段,而这三段在价值取向上是矛盾的:
第一个阶段,苏秦游说秦惠王吞并六国,试图协助秦国建立中央集权的金字塔社会秩序。
第二个阶段,苏秦游说并推动六国联合抗秦,形成太极图式的权力制衡秩序。
第三个阶段,苏秦为燕国在齐国当间谍,破坏齐国和燕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
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没有任何恒定的关于社会秩序理想的追求。他的人生追求只是势位富贵。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的功利精神。
在他之前,还有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有学者把这类人称为无道能士(或缺德能人)。他们有往上爬的决心,有才智、有能力,但是没有价值底线,不讲道义。
这样的人,会对后人尤其是后世的读书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荀子是儒家吗?
我们再看一个人——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也曾是齐国稷下学宫最有威望的老师。按照传统,很多人会把荀子划为儒家思想家之列,但有学者并不同意,并且他认为荀子的核心思想与孔子完全对立。
荀子有哪些核心思想呢?
非天命论:就是否定天命。荀子有一句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有很强的物质论色彩,把西周有意志的、讲善恶的天,变成了不关心人间善恶的物质规律。
性恶论、圣王主宰论:这是荀子的人性观。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进而产生争夺、暴乱。只有呼唤出"积善而全尽"圣王才能够控制人性恶而成就大善的秩序。
荀子画像
所以,荀子一不敬畏天命,二不相信善意(相信人性中有创造、公正和爱的力量),又怎么会是儒家呢?在荀子看来,世界是物质世界,人世即争夺的战场,只有圣王可依靠。
我们只能看到两个字:冷漠。更糟糕的是,荀子所希冀的"圣王"真的会来到吗?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那些披着圣王外衣,实际上干着压制民众的独立自主,毁灭民众的创造力、人格尊严和生命活力之事的君王,比如秦始皇。
有学者点评《史记》人物的角度,无疑是十分独特的。他让我们站在价值系统建构的角度去看到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
而历史的每一个重要人物,或多或少对我们产生过影响,他们给我们输入了不同的精神软件,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三观。
跟着学者读《史记》,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还能够让更好地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