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改名啦!200年后,科学家呼吁改革陈旧的恐龙命名制度
该改名啦!200年后,科学家呼吁改革陈旧的恐龙命名制度
在人类命名第一种恐龙200周年之际,古生物学家们开始呼吁改革现有的恐龙命名制度。他们认为,现行的命名规则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种族主义、性别偏见和殖民主义色彩等。虽然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ICZN)对此持谨慎态度,但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学家开始在学界内部推动变革,力求让恐龙命名更加科学、严谨和包容。
作于1862年的巨齿龙(Megalosaurus)插图。这是人类命名的第一种恐龙。来源:Paul D. Stewart/SPL
距离科学家命名第一种恐龙——巨齿龙(Megalosaurus)已有200年了。自巨齿龙命名至今,又有其它数百种恐龙物种被发现、分类——它们的名字来源五花八门,有生理特点,也有首次描述的科学家,不一而足。如今,一些研究人员正呼吁引入更加完善的命名制度,他们认为,这样将确保物种命名更具包容性、更充分地体现化石的发现地点和发现过程。
为巨齿龙命名的是教士、地理学家William Buckland,1824年,他在英国Stonesfield的野外发现了这种巨大爬行动物的化石遗骸。Buckland选择用Megalosaurus一词命名,是因为他和其他人一起挖掘出的遗骸尺寸巨大。“这一发现非常轰动——这可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灭绝的巨型陆生爬行动物。”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Paul Barrett说,“此前无人想过会有这样的动物。”后来到1841年引入了“恐龙”(dinosaur)一词。该词源于希腊语,意为“大得可怕的蜥蜴”。
与其它科学门类不同(例如化学中分子命名遵循非常严格的规则),动物学家命名新物种的做法相对比较随便。一般地,对于一种动物,最先发表研究成果的科学家或团队有权为之命名,没有什么限制。动物的命名有一套指导原则,由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ICZN)监督施行,其中包括以下要求:命名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命名必须通过发表进行宣告;命名恐龙时,每一命名都必须有对应的单个标本。
有问题的命名
为探究过去200年来恐龙命名的演变,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Friedrich-Alexander University in Erlangen–Nuremberg, Germany)古生物学家Emma Dunne与同事一起分析了已获描述的全部中生代(约2.519亿年前~6600万年前)以来恐龙化石的命名,合计约1500种。
Dunne等人希望知道,需要花多少工夫才能解决他们认为有问题的命名。这些命名“或是存在种族主义、性别偏见,或是有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背景,或以有争议的人物命名。”据此,他们找出了89种可能有冒犯性的命名,在研究涉及的恐龙命名中占比不到3%。(关于冒犯性的物种命名,有一个例子虽然不是古生物界的,但经常被提起——以阿道夫·希特勒命名的一种甲虫。)
该团队认为有问题的命名中,有一些是根据发现地进行的命名,但使用的是殖民者取的地名。作者介绍,其中往往没有用发现物种的地名或研究者的本土语言名称,或遭到误译。
例如,1908-1920年,德国探险家赴坦桑尼亚敦达古鲁进行了一系列探险,当时那里是德属东非的一部分。这一系列探险发现了多种恐龙,其中许多都以德国人的名字命名,而非探险队当地成员的名字;而且这些样本也一直在德国。
“命名问题从数量上说确实很小,但重要性不小。”Dunne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阿根廷Egidio Feruglio古生物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Evangelos Vlachos说。他希望未来的物种命名制度更加严谨。“不是说我们要明天就要改掉一切,但我们需要批判地审视已做的工作,看看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未来尝试纠正问题。”
Dunne团队指出,近年来,在物种命名中使用冠名术语(eponyms,即以某个人或人群的名字命名物种)比以前普遍多了,过去20年中,55%的物种命名采用了冠名术语。他们还发现,在有表性后缀的物种命名中,87%的后缀都是阳性。该团队建议物种命名回归描述的方法,例如剑龙(Stegosaurus,希腊语意为“房顶蜥蜴”,来自其板状脊)、三角龙(Triceratops,意为“面部有三只角”)的名字。他们表示,这样的命名在交流中也更好用。
目前该团队的分析尚未发表或经同行评议。
尚无改名
ICZN主席、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分类学家Thomas Pape表示,ICZN坚决反对回头更改那些如今看来可能有冒犯性的物种名称,也不会考虑禁止冠名术语的使用。“我们不鼓励重新命名物种,除非存在我们所称的命名上的正式原因。”他补充道。他解释道,这是因为ICZN非常重视保持命名的“稳定性”,对物种名称进行回溯更改,会威胁到这种稳定性。
不过Pape 说,ICZN会考虑引入新的命名系统,内容可能包括建设同行评议命名的智库,或规定必须在某些特定期刊上首次发表的名称才能视为正式命名。但目前尚无正式变更命名规则的计划。
Barrett介绍道,与此同时,一些古生物学家也正力图在学界内部驱动变化。他说,“现在产生了一个重要变化,人们认为在命名新恐龙时,应表彰我们此前忽视的角色,并确保遗迹的问题得到正视和纳入考虑。”Barrett补充说,原住民合作者和同事受到认可的情况更多了。“以前,大多数命名物种的冠名术语,体现的都是全球北方国家地区科学家的贡献。”还有很多研究人员尝试使用遗骸发现地的语言、利益、传统等为恐龙命名,以帮助促进社群参与,并反映恐龙遗骸发现的历史背景。
Dunne表示,她虽然乐于看到发生变化,但并不想给科学家面对的重负上再增加无报酬的工作量。“但是的确需要做些事情。”她说。她补充ICZN“还可以做得更好,对学界的代表性也可以进一步加强。”
本文原文发表在2024年2月20日《自然》的新闻版块上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4-0038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