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轮胎为何成趋势?揭秘汽车轮胎尺寸演变原因
宽轮胎为何成趋势?揭秘汽车轮胎尺寸演变原因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汽车技术的发展,轮胎尺寸的选择和演变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大尺寸窄胎和小尺寸宽胎的优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轮胎尺寸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为应对新能源车的重量增加,汽车轮胎尺寸越来越大。燃油车和混动车的轮胎设计,也从小尺寸逐渐发展到大尺寸,背后的原因却少有人提及。
宝马i3后轮尺寸为175/60 R19
从2014年发售的宝马i3开始,就专门设计了直径大宽度窄的节能胎。最早使用大直径轮胎的是水野和敏开发的日产V35天际线,它的轮胎外径高达680毫米,而宽度却仅为225,该设计在当时很罕见。
日产V35天际线的轮胎设计
对于赛车来说,一套轮胎必须坚持一个赛段,同时对横向和纵向牵引力都有较高要求。F1使用的18寸轮胎,扁平比仅为50。如果使用更薄的轮胎,其寿命就无法保证了。
F1赛车轮胎
环法自行车赛中,车手能凭借一己之力行驶到将近100公里/小时,刹车也能自由控制。窄胎节能的同时,也拥有足够的牵引力。
环法自行车赛中的窄胎应用
在轮胎接地面积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小尺寸薄宽胎与大尺寸厚窄胎相比,各自的优劣应该如何理解。
首先是轮胎成本,相同尺寸下厚胎比宽胎成本低。滚动阻力、乘坐舒适性以及路噪方面,轮胎尺寸越大,胎壁越厚越占优势。K-CAR胎噪大的原因是轮胎尺寸较小,振动传递也更直接。湿地性能方面,由于接地角度较小,轮胎直径越大排水性能越好。
轮胎尺寸对湿地性能的影响
在加减速性能方面,从直线加速赛使用的轮胎就能发现,胎壁越厚纵向牵引力越强,因为接地面较长。当车辆减速时,由于前悬架压缩,负外倾角增加的同时降低了轮胎接地面积。厚胎接地面变化远比薄胎小。
加减速性能与轮胎尺寸的关系
对于新能源车来说,使用大尺寸薄胎的同时想要提升弯道性能和直线行驶能力稳定性,就需要尽量增加前轮外倾角,在弯道中让轮胎接地面积更大,而不是只消耗外侧轮胎。最近试驾过的某品牌首款纯电车正是如此,通过空气悬架将底盘降得更低,创造更大的外倾角,同时减震器阻尼增加减少侧倾。提升弯中抓地力的同时,让直线行驶能力和转向中心感都变得更好。整体调校风格也变成前硬后软,操控提升的同时也没有牺牲后排乘客舒适性。
新能源车的轮胎调校
回到正题,大直径厚胎的接地面积受车辆侧倾时下悬架几何变化影响较小,这也让大直径厚胎的接地变化更小,行驶起来更稳定。换句话说,为侧倾较大的家用车配备更宽的性能胎只会起到反效果,让车辆在弯中推头更明显。
大直径厚胎的稳定性
悬架几何对车身姿态控制好的前提下,宽胎才能提升性能。否则,轮胎在弯中外侧接地,随着接地面积下降抓地力会不断下降。现在的部分高性能轮胎胎壁和胎肩都进行了专门设计,保证轮胎在部分接地时也能更好发挥车辆性能。
在舒适性方面,当车辆通过路面接缝时,大尺寸轮胎能靠接地长度避免腾空。对于直径较小的轮胎来说,受路面凸起和颠簸的影响更大。
对于转向半径来说,由于轮拱宽度有限,宽度较大的轮胎会减少转向角度。所以在轮胎接地面积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大尺寸窄胎比小尺寸宽胎在转向半径方面也会有优势。欧洲城市停车,很时候要停在路边,需要较大的转向角度,使用大直径窄胎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转向半径与轮胎尺寸的关系
对于悬架几何适应程度来说,大直径窄胎也有其优势。由于SUV车身较高,外倾角补偿幅度比轿车更小,更容易让轮胎一侧接地。在路上观察,时而会发现轮胎外侧磨损过度的SUV。
SUV的轮胎磨损情况
对于汽车设计来说,轮胎尺寸型号远比轮胎品牌系列更重要。对于电动车来说,使用大尺寸轮胎将有效提升性能,即使车重更重也能满足性能需求。对于燃油车和混动车来说,轮胎尺寸增加同样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