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患病率高达30%,心血管疾病风险大增!“控脂四招”保健康
高血脂患病率高达30%,心血管疾病风险大增!“控脂四招”保健康
国人因三高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已超过癌症!其中,高血脂初期症状不明显,被视作健康的隐形杀手。根据调查,20岁以上国人高血脂患病率高达30%,国民健康署提醒,可通过“控脂四招”远离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包括定期体检、运用“科学算病馆”了解风险、改善生活作息及戒烟。
国人高血脂患病率高达30%,心血管疾病风险大增
依据卫福部最新十大死因统计数据显示,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分别位居国人死因第二名及第四名。且国人因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慢性病死亡人数达6万8,000人,已超过癌症死亡人数5万3,000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含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缺乏运动、吸烟等,其中高血脂问题容易被忽视,因血脂异常初期症状不明显且无法自行测量,民众较难发现与控制,是国人的健康隐形杀手。根据国民营养健康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上国人高血脂患病率高达31%。
血脂主要由胆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组成。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简称TG)由肠道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及由肝脏合成而来,三酸甘油酯过多会变成脂肪肝;另外,血液中的胆固醇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若过高可能造成血管阻塞;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帮助清理血管壁多余的胆固醇。当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三酸甘油酯过高时,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会增加引发心肌梗塞、脑中风、心血管疾病等的患病风险。
掌握血脂健康,从“控脂四招”开始做起
国民健康署吴昭军署长提醒民众通过健康检查掌握数值、计算可能患病的风险,并通过生活型态的改变,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控脂四招”如下:
规律有氧运动可以降低三酸甘油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遵循“三低一高(低油、低盐、低糖及高纤)”饮食原则,养成饮食均衡的好习惯。
- 定期健康检查掌握血脂状况:
国民健康署自2022年起扩大“成人预防保健880方案”,提供30-39岁民众每5年1次、40-64岁民众每3年1次、65岁以上民众每年1次免费成人预防保健服务,建议民众善加利用,早发现异常、早期管理(血脂正常值:总胆固醇<200 mg/dl、三酸甘油酯<15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 )。
- 上科学算病馆了解风险:
国民健康署发展“科学算病馆(原慢性疾病风险评估平台)”,民众可简单输入含血脂等三高数据,计算并掌握自身患病冠心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及早改善降低风险,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 改善生活型态:
规律有氧运动可以降低三酸甘油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遵循“三低一高(低油、低盐、低糖及高纤)”饮食原则,养成饮食均衡的好习惯。
- 戒烟改善血脂异常:
烟品中的尼古丁会使心率和血压飚升及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建议民众戒除烟品以改善血脂异常。
当发现健检数值异常时,民众应积极控制;如20岁至64岁国人,血压、血糖、血脂及腰围数值达代谢症候群指标者,可通过国民健康署与全台近3,000家诊所及4,800位医师合作的“代谢症候群防治计划”,由医疗人员指导,进行疾病早期管理及改善生活型态,防治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增进自我疾病管理能力,降低及延缓后续患病三高慢性病的风险。
注意心肌梗塞症状、急性脑中风征兆
民众自身或家属若突然出现左边的胸前部位感觉疼痛或紧缩,喘不过气、冒冷汗、呼吸困难,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状;或出现(脑)中风征兆,无法做到微笑(是否有嘴角歪斜脸不对称)、举手(平举双臂,是否无力下垂)、说你好(是否说话不清楚)任一动作,务必拨打119及时就医争取黄金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