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预防与康复指南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预防与康复指南
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用于治疗关节疾病和损伤。然而,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JI)是该手术面临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本文将详细介绍PJI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以及术后康复要点,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术后护理和康复。
手术相关因素与PJI
手术过程中的侵入性操作、软组织剥离、止血不彻底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术后伤口渗血和引流增多,从而增加感染风险。美国医生的研究表明,术后引流过多会破坏局部环境,降低组织防御功能,增加感染可能性。此外,手术时间越长,软组织损伤越重,细菌定植的概率也越大。
BMI(体脂率)与PJI
较大的BMI(身体质量指数)会显著增加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风险。研究表明,高BMI不仅增加了麻醉等术前风险,还增加了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于病理性肥胖患者,需要充分剥离软组织,导致假体表面覆盖的软组织减少,易致术后感染。意大利学者对2106名髋关节置换患者的长达8年随访研究显示,BMI超过50kg/㎡的患者比BMI正常的患者发生PJI的概率高18倍。
免疫抑制剂与PJI
免疫抑制剂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使患者更容易感染。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进行关节置换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感染的预防。
病房条件与PJI
病房条件差、患者床位安排混乱,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同住一病房,容易引起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此外,受累关节有手术史的患者,由于陈旧性手术后大量瘢痕组织产生,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血运紊乱,增加了组织坏死及细菌感染的机会。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与PJI
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病灶容易扩散入血,是感染发生血行扩散的重要来源,也是诱发PJI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PJI细菌谱与无症状性尿路感染的细菌谱部分重叠,说明尿路感染与假体周围感染存在相关性。
低白蛋白血症与PJI
低白蛋白血症不仅影响伤口愈合,还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低血红蛋白含量则会影响机体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使多种脏器处于缺氧状态,造成脏器代谢紊乱、功能受损,感染率增加。
浅表感染与PJI
浅表感染会导致组织屏障能力丧失,加之微环境紊乱、低氧和抗生素渗透不足,从而引发微生物生长。关节周围浅部感染的患者,由于行动不便、卧床时间久、免疫功能降低等因素,更容易发生术后感染。
术后康复要点
手术当天
- 应维持患肢的特殊体位:仰卧位双膝间垫枕、双膝及足尖向上,以防髋内收内旋。
- 当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应尽早采用半坐位。
- 嘱病人开始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组肌肉主动收缩,加速静脉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给予冰袋冷敷24小时以减轻疼痛。
-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咳嗽,预防肺部感染。
术后第一天
- 早上拔除血浆引流管和尿管(引流量小于50ml,若多于50ml,可以延长到第2天)。
- 用助行器指导病人下床行走。下午再次指导病人下床,教会病人正确下床、上床、迈步。加强双下肢肌力锻炼。同时应给予病人心理支持,病人投入的热情越高,恢复越快。
- 踝关节背屈:主动较大限度屈伸踝关节及抗阻训练。每个动作保持5秒,重复20次/组,每日2~3组。
- 股四头肌训练:做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保持5秒,每20次/组,2~3组/日;同时病人可于床上做直腿抬高运动,不要求抬起的高度,但要有5秒左右的滞空时间;缓慢屈膝屈髋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足尖保持向上,防止髋内收内旋。
- 抗阻肌力训练:可进行抗阻内收肌和抗阻外展等长肌力训练,每个动作保持5秒,重复20次/组,2~3组/日。
术后第2~3天
病人应多活动,同时加强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和股四头肌训练。
术后第4~14天
病人输液停止,重点放在肌力锻炼和增加关节活动,出院时髋关节屈曲达70°~90°,外展15°,外旋10°。教会病人用双拐行走,安排出院后的康复训练计划。在此期间,还应进行仰卧位直腿抬高和屈膝屈髋训练。并加强体位转移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
术后第2~3周
除以上训练外,加强屈髋、外展、外旋运动,训练方法一定要正确,防止关节脱位。训练病人用单拐行走。
术后第4周~3个月
应进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教会病人如何入厕、穿脱鞋袜、坐车、上下楼梯,没有做大转子切骨的病人应在6周左右弃拐行走。同时应嘱病人定期复查,为病人回归社会作好准备。
在医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出院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坐位:术后第一个月内坐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髋关节水肿,亦可用冷敷及抬高患肢来改善,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部,不宜坐过低的椅子、沙发,不要交叉腿和踝,前弯身不要超过90度,坐时身体向后靠腿向前伸。
- 入厕: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入厕,或在辅助下身体后倾患腿前伸入厕,注意保持髋部高于膝关节。
- 取物:术后2周内不要弯腰捡地上的东西,不要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物品,吃饭时宜把饭碗放在面前。
- 乘车:臀部位置向前坐,身体向后靠,腿尽量前伸。
- 淋浴:伤口愈合后,辅持可靠可进行淋浴,因站着淋浴有一定的危险,故可坐一个高凳子,喷头为可移动的手持喷头,并准备一个带长柄的沐浴海绵以便能触到下肢和足。
- 穿脱鞋袜:请别人帮忙或使用鞋拔子,选择不系带的松紧鞋、宽松裤,行后外侧切口者可内侧提鞋,行前内侧切口者可外侧提鞋。
- 完全康复后可进行的体育活动:散步、园艺、骑车、保龄球、兵乓球、游泳、跳舞,并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进行对新髋关节产生过度压力造成磨损的活动,如跳跃、快跑、滑雪、滑水、网球等。
特别注意事项:新关节的活动范围有限。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关节移位,包括:
- 在坐、站、躺时避免交叉腿和膝。
- 坐位时保持双足分开6英寸。
- 坐位时保持双膝在髋以下水平。避免坐太矮的椅子。可以用枕头垫着坐,以保持双膝在髋水平以下。
- 从坐位起立时,向椅子的边缘滑动,然后用助步架或拐杖支撑站起。
- 避免弯腰动作。患者可以考虑购买长柄鞋拨或软鞋,这样无需弯腰就可以穿脱鞋袜。
- 卧位时,在双腿之间放一个枕垫,使关节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 用一种特制的外展支架或夹板将髋关节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 加高厕位,使如厕时膝盖保持在髋以下。
在患者的术后康复中,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个原则,除了患肢锻炼,同时注重健肢、上肢主动活动,呼吸训练以及心理咨询,使患者消除忧虑,增强生活信心。通过康复可以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加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降低术后并发症,使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