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豆壳突破猫的绝症——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用绿豆壳突破猫的绝症——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猫传染性腹膜炎(FIP)是一种由猫冠状病毒突变引发的致命疾病,目前在台湾尚未有合法核准的治疗药物。近日,台湾大学兽医专业学院陈慧文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绿豆壳萃取物可能成为治疗FIP的新希望。
图片来 源:Maliflower73/shutterstock.com
FIP为何被称为猫咪的“绝症”?
FIP一直被视作猫咪的“绝症”,由猫冠状病毒(FCoV)突变引发,致死率极高。近年来,像GS-441524这类抗病毒药物显示出治疗效果,但在台湾尚未获得合法核准。面对生命垂危的爱猫,许多饲主只能铤而走险,寻求未经核准的走私药物。
台湾宠物用药困境
问题在于台湾的法规与市场现实。根据《动物用药品管理法》,进口药若在成分、剂型或效能上与现有核准药品不同,即被视作“新药”,需额外进行安全性与效果试验,取得药证。这些试验证实耗时多年,成本高昂,往往达到数千万台币,使业者却步。
台湾的宠物市场规模相对狭小,猫狗总数约280万只,远少于美国的1.4亿与欧盟的1.5亿只。市场潜力不足,药厂多倾向于开发销路稳定、需求较大的驱虫药,而非针对个案较罕有的FIP药物。
FIP的发病机制
猫不会直接感染FIP,而是从常见的猫冠状病毒变异而来。猫冠状病毒在猫科动物中的感染率极高,有4成的猫会自然感染冠状病毒,在多猫环境中,感染率甚至可达9成。这种病毒是通过粪便与口水传播,若猫咪接触受污染的食物,或进行舔拭和近距离接触,便可能互相传染。大多数感染猫只会出现轻微的肠胃道症状,如呕吐或下痢,甚至是完全无症状。
然而,FIP是例外。FIP是猫冠状病毒罕见且致命的变异结果。当猫冠状病毒在猫体内进行高频次复制时,会引发基因突变。突变的病毒获得侵入免疫细胞的能力,从而改变其原有无害的性质。此时,病毒利用免疫细胞作为繁殖的工具,不仅无法被免疫系统清除,反而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FIP。
FIP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种类型:湿性和干性。“湿性FIP”最为常见,占6-7成的病例。特征为胸腔或腹腔积聚大量黄黏的液体,富含蛋白质与白血球,导致呼吸困难和腹部肿胀。“干性FIP”则进展较慢,症状较隐匿。常在内脏、淋巴结或神经系统形成肉芽肿,隔离受感染的组织。生病的猫可能出现眼部炎症、步态不稳、抽搐等神经异常。
猫不会直接感染FIP,FIP是猫冠状病毒在体内突变后的结果,不能预防,也很难检测。图片来 源:Leoschka/shutterstock.com
FIP的检测与诊断
虽然我们常说“预防胜于治疗”,但目前仍未能有效预防猫冠状病毒突变为FIP病毒。尽管如此,通过减少环境压力、维持良好卫生习惯,以及妥善的饲养管理,可以降低FIP的发生风险。
当怀疑猫可能感染FIP时,常见的生前检测方法包括:
- 血液学检查:检测是否出现高球蛋白血症或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 ratio)小于0.6,这些异常数值可能暗示FIP的存在。
- Rivalta试验:主要用於湿性FIP,用於区分猫体腔积液的性质,若测试结果为渗出液阳性,则增加FIP诊断的可能性。
- 病毒核酸检測:采集干性FIP的细针抽吸样本或湿性FIP的胸水、腹水样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猫冠状病毒的核酸。阳性结果提高诊断FIP的机率,但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感染。
- 病毒抗原检测:主要用於湿性FIP,检测胸水或腹水中的病毒抗原。若检测出抗原,則进一步支持FIP的诊断,但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感染。
然而,台湾大学兽医专业学院的陈慧文教授表示:“这些检测只能显示猫有高度罹患FIP的可能性,无法断定是不是确诊。”原因在于,FIP的病程相当复杂。即便检测显示病毒存在,也不一定代表猫罹患FIP,因为类似症状可能由慢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引起,容易混淆。要做到100%确诊,目前唯一的方法是死后解剖。解剖能直接观察到肝臟、肾臟等器官的肉芽肿性病變,並通过组织切片和病毒抗原染色,确认病毒存在。
绿豆壳萃取物的抗病毒潜力
陈慧文教授试图在FIP这种过往被视作绝症的疾病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她选择绿豆壳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有二:首先,绿豆壳是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不仅能减少浪费,还有助于推动循环经济;其次,绿豆壳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传统医学认为其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效果,因此具有成为抗病毒药物的潜力。
陈慧文教授团队假设,绿豆壳萃取物(vigna radiata extract, VRE)可能有效抑制猫冠状病毒。研究首先进行了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绿豆壳萃取物在高浓度下对细胞无显著伤害,证明其安全性。接下来,团队使用绿豆壳萃取物处理感染猫冠状病毒的细胞,观察到病毒复制显著减少,且抑制效果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豆壳萃取物能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从而影响病毒颗粒的组装。绿豆壳萃取物与现有治疗药物(GS-441524和GC376)联用时,展现出协同增效作用,显著降低药物所需剂量。这表明,绿豆壳萃取物在面对FIP这类疾病时,具备成为新型抗病毒药物的潜力。
绿豆壳萃取物不仅能抑制猫冠状病毒的复制,还能与现有治疗药物协同增效。图片来 源:Anggalih Prasetya/shutterstock.com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陈慧文教授团队2024年在国际期刊《Veterinary Quarterly》发表了绿豆壳萃取物的研究成果,细胞实验证实其具备抗病毒活性,并分离出主要活性成分,初步掌握干扰病毒复制的机制。接下来,团队计划进行动物实验,评估安全性与药物动力学,并解决制剂稳定性、制程放大及效能提升等技术难题,为FIP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然而,这些只是个起点,团队真正期盼的是一个正常化的宠物用药体制。正如饲主希望能用合法药物安心治疗爱猫,兽医也渴望拥有足够的治疗选择,守护猫主子龙体安康。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科技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