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方言述论(上)
文安方言述论(上)
文安方言是河北省文安县特有的地方语言,属于冀鲁官话区中的保唐片方言。虽然与普通话在发音、音韵、词义等方面基本接近,但在调值、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从声差、韵差、调差以及语法词汇差异等方面详细探讨文安方言的特点。
文安方言的表现形式,除了语言交流外,还有许多有自己语言特色的民谣、童谣。因旧时没有影像传媒,也缺乏语音和文字媒体传播,人们的文化生活多是通过互相以见闻的形式来获得。民谣的内容多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基本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最突出的是针砭一些不良道德行为。把这些现象用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是旧时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有些民谣被民间艺术家改编为戏词、鼓词和民歌歌词,也有的被用来做劳动号子。因此,民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童谣的特点是趣味浓郁,比民谣更加的通俗。多是大人们哄孩子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有初期教化的含义,还有的则是儿童们在游戏中为了渲染活动气氛和控制节奏而产生的一些号令。童谣有些没有实际意义,有的是为了押韵而由说东转为道西,也是为了增加流畅感,便于儿童听懂和背诵。童年之所以美好,与伴随长大的童谣有着极大的关系,是童年时光里最难忘的记忆。
本区域俗话说“倔文安、侉霸县”,说明了文安方言的特点是发音短促、低沉、平直,缺少抑扬顿挫的调值相配合,这也是文安方言与众不同的主要表现。虽然文安相比之普通话有很多差异,但文安方言是洼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不断创造改进的地方语言,在本区域有着它的方便表达性和特殊代表性。是人们日常交往交流的一个最便捷、最主要的传载工具。在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越来越需要更多的与外地交流,文安方言不再适用于与外界广泛使用。随着新中国几十年的普通话教育,在大众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这些韵调差异逐渐缩小,语法差异更是有了重大改变,一些浓重特色的方言也逐渐消失。但它作为文安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虽不能再提倡传承使用,但和文安其他历史资料一样,有必要加以挖掘、整理、研究、典存。使之成为文安地情书的一部分,为以后研究文安的人文历史,文安洼淀文明史留下真实的可稽的资料。
一、文安方言与普通话的声差
零声母单词读成有辅助声母:凡是汉语拼音韵母中的a、o、e及以其为首的复韵母,作为零声母使用时,文安话都要在前面加上声母“n”。比如:鹅,文安话读“ne”,安,文安话读“nan”。
有辅助声母单词改变声母:普通话使用声母“r”的单词,文安话多用“y”代替。如:荣,文安话读“yong”,饶,文安话读“yao”,麦芒(maimang),文安话读“maiwang”,泽,文安读“zhai”,最典型的日常用语就是择菜,文安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时都用“摘菜”。
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混用:把zcs读成zhchsh,如:涩“se”读“she”,粽子“zongzi”,读“zhongzi”。不同发声方法的声母混用:把不送气音读成送气音:如:同胞,读“tongpao”,捕鱼,读“puyu”,反之则把优惠券读“优惠卷youhuijuan”,接触读“接住jiezhu”。
二、文安方言与普通话的韵差
同类单韵母间混用:文安方言单词拼音时,很少使用韵母“o”,只有“wo”等少量拼合使用。如把天鹅叫“大wo”,把飞蛾叫“瞎wo”。大多数韵母“o”用“e”来代替,如“播bo、泼po、摸mo”,文安话读“be、pe、me”。而在其他词汇用摸时,又读作“mao”。如偷偷摸摸,摸就读成“me”,而摸鱼,摸就读成“mao”。
复韵母间相混用:复韵母“ue”常被“iao”替代,如:“觉悟juewu、喜鹊xique”,文安话读“jiaowu较悟音”“xiqiao喜俏音”。
单韵母与复韵母混用:如:落地,文安话除了读“laodi”外,还读“ledi乐地音”,阴谋,读成“yinme阴么音”,责任,读成“zhairen宅任音”。
三、文安方言与普通话的调差
阴平声调差:阴平声即汉语拼音的1声。普通话的阴平是高平调,调值为55度,文安话的阴平为中平调,调值为33度。阴平调在文安话中串调词较多。把大多数普通话中应读阳平调的单词,均读成普通话的阴平调55度。
阳平声调差:阳平声即汉语拼音的2声。普通话阳平调是中升调,调值为35度。文安话则为高平调,调值为55度。文安方言中只有德归语音区,有部分比较标准的阳平调,其他语音区基本没有标准的阳平调,接近标准阳平调的是苏桥、新镇等沿河(大清河)语音区的少数单词发声,还有文安话串调的“鸡蛋”的“鸡”,发声似“急”音,声调45度,接近标准阳平的35度。阳平调是文安方言与普通话用调差异最明显的调值。文安方言主要“倔”在无阳平调。
上声调差:上(音赏)声即汉语拼音的3声。普通话的上声调是降升调,调值为214度。表现为低起(2度),低落(1度)再高升(4度)。文安话上声的调值为312度,表现为高起(3度)低落(1度)再低收(2度)。基本与普通话的起止调值颠倒。并多把普通话中其他三个调型的单词读成上声,如:“一”“国”都读成上声。在上上声组合的单词用调上,普通话多把前一个字读成阳平调,如:理想、滚滚,而文安话除少量语音区外,则把两个字都读成上声调。
去声调差:去声即汉语拼音的4声,这里包括古音中的入声。普通话的去声为全降调,调值为51度,最高起,最低收,文安话的去声为次高降调,调值42度,表现为半高起,半低收。
调差特点:文安方言在调值的运用上总体表现为阴平调低平,行声短。阳平调起调高,行声平直,上声起调高长而收调低短。去声起不从头收不到尾,行音短促。在阳平、上声两个调型中,基本没有升扬调。总体缺少抑扬顿挫,婉转悠长的韵调。显示短促、平直,俗语就是“倔”。
四、文安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词汇差异
音节差异:在构词上文安多把普通话的双音节单词变为单音节表示,如:牙齿,文安单称“牙”,眼睛,文安单称“眼”,呕吐,单称“吐”,铁锨,单称“锨”,谷子,单称“谷”等。
词形差异:表示“中间”的用词有“正当间儿”,“当么间儿”,“中么间儿”等。
代表性单词差异:表示“小、少”的用词,“不大点儿”,“不丁点儿”,这些单词中每一个都没有突出性的单独代表性,为无代表性词汇。有时用方言词汇加强代表词性单词,如:“人多”,“灯亮”,“菜咸”,加强为:人“愣”多,灯“贼”亮,菜“齁”咸。
词类差异:普通话与文安话对比单词:太阳—老爷儿,一--一摸,把—逮,马上—迥(去声)努儿。那里—哈里。有些一词多义,如皮字在与其他词组合时,词意会有很大变化:皮面--物质表面,皮子--动物皮、类皮的革制品、比较薄的物质(比如文安产业胶合板的原料,即使是树木的中心部分切成的薄片,也称作皮子),皮毛--物质表层、肤浅,皮遢--物质松软、不结实,皮实--人或其他动物抵抗力强,皮皮遢遢--做事消极、缓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