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老泳场,广州的水上时光机
四大老泳场,广州的水上时光机
在广州,泳场不仅是夏日里的清凉避风港,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从民国时期的时尚象征,到培养游泳人才的摇篮,再到现代水上乐园,四大老泳场承载着几代广州人的记忆,见证了这座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
图源小红书@琛悠
泳场,这个夏日里的清凉避风港,承载着无数广州市民的童年记忆。它们不仅是嬉戏玩耍的乐园,更是广州城市发展的见证。
民国时期,广州是游泳时尚最流行的城市,市政府更是将兴建公众免费游泳场作为工作目标,让市民共享这份水上的自由与欢乐。
一百年前,泳场的兴起与泳装的普及,给广州带来了风气的巨变。20世纪20年代,当游泳风尚从与香港相邻的地区传入,广州的游泳场相继开放,它们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更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现代文明的大门。
到了20世纪30年代,广州更进一步,成为民国时期首个实行男女分泳的城市。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性别平等的进步思想,也标志着广州在社会文化层面的现代化步伐。
广州的老泳场宛如一架水上时光机,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印记。
沙面泳场:我国第一个室内游泳池
在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沙面泳场以其独特的身份,见证了中国室内游泳的起步与发展。沙面游泳场的几经变改,侧面书写着广州近代的历史命运。
1859年,晚清的广州沙面小岛沦为英、法租界。一度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由于这些外国驻员经常要互相招待,并进行游乐活动。于是英国领事馆提议集资修建广州第一家室内游泳场。
1887年沙面游泳场落成,这是我国第一个室内游泳池。这座游泳池,设有跳板、滑梯、水上吊环等娱乐设施,专供外国人活动。在这里经常举行男子游泳比赛。
到1920年,也开始举办女子游泳比赛。那时晚清刚刚结束,广州的女性便开始有了着泳装这样步入现代生活的机会。
百年以来,沙面泳场命运多舛,一度经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曾经被改建成为军营和食堂。到了上世纪30年代,泳池翻修重开,一时成为城中盛事。
1945年,中国政府收回沙面。1953年,沙面游泳场由广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管理,并改名为“沙面人民游泳场”,成为广州市培养青少年游泳尖子的基地。
经历一百多年的变迁,2014年当工程队把池底掀开,结果竟然发掘出六七层昔日的池底结构,深度达两米多,说明这个泳池百年间经过了六七次不断维修和改建。
今天的沙面游泳场仍在继续使用,成为广州市民缅怀历史,或是纪念童年的一个老地方。
西郊泳场:市内的阳光沙滩
在广州的西郊,有一个被岁月温柔拥抱的地方——西郊泳场。
今天的西郊泳场,因为其特色的人工沙滩而受到市民的喜爱,被称为给广州小马尔代夫。如果这个夏天还没有去过海滩,西郊游泳池是一个市内最容易抵达沙滩的选择。
图源小红书@月亮和小猪
西郊泳场到目前也是广州最大的游泳馆之一,然而泳场并不是一日建成的。西郊泳场和广州游泳体育教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故事要从1930年说起,那时候的西郊泳场,就在风光旖旎的珠江边落成了。
1930年广州西郊泳场落成典礼
1928年,广东体育学院开学,可到了1929年,学生们连个像样的游泳课都上不成。这可把当时的游泳教练黄丽棠急坏了,他就像那戏台上的急先锋,四处奔走,就为了给学生们找个能畅游的地方。
多亏了挚友梁彧农的牵线搭桥,在荔枝湾涌口右侧找到了这么块六亩多的废滩。这地方原本是黎寿彭的地盘,因为旁边有个牛皮寮,总是流出污水,成了个臭水滩。可黄丽棠和梁彧农,还有黎寿彭,三人一合计,决定联手改变这一切。
他们跟牛皮寮的老板好说歹说,终于说服人家把污水改道,然后自己动手,用竹木把滩地围起来,挖泥筑堤。几个月的辛勤劳作,这块曾经的臭水滩,竟然焕然一新,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泳场。
六、七十年代的西郊泳场
最初的西郊泳场,用的都是竹木结构,上面盖着葵蓬,虽然简陋,却也分了高、中、初三个泳池。那时候,一群少年,像培昌、朱志成、苏天膜、叶子由、吴年等等,都在这里刻苦训练。后来,这些少年大部分都成了省、市泳界的佼佼者。
时间就像珠江的水,悄无声息地流淌。西郊泳场见证了广州的变迁,也见证了无数广州人的成长。
说到这,不得不提2011年广州亚运会100米蝶泳冠军周嘉威,他就是自小从西郊泳场练出来的“西关仔”。
海角红楼泳场:广州最早的天然泳场
“栉比红楼建海边,匠心巧构俨天然;一湾水浴弄潮客,四面风吹齐渡船。”
要说哪个泳场最有西关风情,那么少不了海角红楼。它是广州最早的天然泳场,泳场池水与珠江水相连,夜晚江风阵阵,十分惬意。
荔湾的河涌多,曲曲折折,过去没有公共游泳场时,游人就在湾涌里游泳和划艇,而海角红楼泳场建好后,它便承载了荔湾人对水的感情。
海角红楼泳场,就在那个有“双桥烟雨”美称的荔湾区大坦沙岛上,修建于1946年。当时环境古树参天,水面波光粼粼,是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不仅本地人爱去,连海外的游客都闻名而来。
海角红楼是1920年建好的,就在长堤大马路上。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别有一番风味,所以人送外号“红楼”。最早是私人别墅,后来变成了餐馆、泳池。
1956年,它变成了公共泳场,到现在已经半个世纪了,依然是游泳爱好者的乐园。
想当年,海角红楼泳场除了天然泳池,还有溜冰场、音乐茶座,西餐冷饮,粥粉面店一应俱全。市民们一来就是一整天。
可惜1988年海角红楼泳场就停止开放了。直到1997年,泳场又重新开放,但那时候已经不能下江游泳了,游客也少了许多,再也找不回当年鼎盛时期的景象。
海角红楼泳场,它的故事,就像广州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有辉煌,也有变迁,但不管怎样,它在老一代人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改变。
珠江泳场:老牌时尚水上乐园
曾经的266公交车,开到总站就能见到珠江泳场。
我有个好朋友家就在珠江泳场旁的大楼,每次住她家时,往下望都能看见宽广的泳池上一片五彩缤纷的滑滑梯,又毗邻珠江,让人生出一种旧时对光梦幻的向往,感到这个地方可爱童趣。
珠江泳场在1952年建造,是引入珠江水的天然泳场,若水性不好不敢下珠江,那么在珠江泳场,也能共赏珠江水。1993年,这里引入美国设备,成为了广州第一个水上乐园。
珠江泳场和以上几个老泳场一样,经历过起起落落的命运。2009年它曾一度关闭,2010年儿童节又重新开放。2016年经历全面改造升级,更名为黄金海岸水上乐园。
今天的珠江泳场新建了许多水上项目,将体育与文化,休闲与娱乐有机的融为一体,独具特色的玩水时尚,塑造了品牌形象,如“水上夜生活”、“水上泳装秀”、“水上音乐会”、“水上电影节”等成为水上体育市场的新闻热点,引起了社会和海内外的反响和关注。
图源小红书@小夕
在广州,泳场成为了城市文化与生活进步的缩影。
在那个保守的民国时代,广州女子勇敢地穿上泳衣,在泳池中感受游泳的自由,这不仅是对传统的一次挑战,更是对新时代生活方式的一次拥抱;
随着体育强国理念的深入人心,广州一度成为游泳人才的摇篮,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
在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泳场也不断地迭代升级,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在广州这座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市民横渡珠江的故事代代相传。泳场作为市民与水亲密接触的安全区域,让城市的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水的乐趣。
一代代承载着许多孩子童年记忆的老泳场,不仅是广州的体育设施,更是见证了广州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
参考资料
《老广州——民国趣读》韩淑芳
《闲暇与身体政治:民国时期广州的游泳时尚》潘淑华
《沙面游泳场——广州游泳的百年记忆》羊城晚报
《有故事的游泳场!这座“海角红楼”凭什么承包几代人的“儿时回忆”?》广州荔湾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