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香港上水虎地坳:探索独特的“潮式”盂兰风俗敬拜鬼王
走进香港上水虎地坳:探索独特的“潮式”盂兰风俗敬拜鬼王
每年临近农历七月十四,便会看到香港各地区球场搭起竹栅迎接盂兰节(即鬼节)。这原本是潮汕的人文风俗,由于潮州人有落叶归根的观念,因此便举办盂兰胜会来接济那些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随着不少潮州人移居香港,盂兰胜会也变成香港的一项传统习俗。
虎地坳盂兰胜会的起源
虎地坳(德阳堂吕祖仙师庙)盂兰胜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大量内地居民南移香港,其中一部分潮州人开始在虎地坳聚居。直至1967年,有潮州居民代表认为随着越来越多潮州人居住在虎地坳,应该在香港传承有关潮州的习俗和传统,因此在村内举办了简单的盂兰祭祀,这是首届盂兰胜会。
据虎地坳村文化复育计划为居民郑汉春进行的口述历史,最初创立“虎地坳村盂兰胜会”主要是想为那些因偷渡而失去性命的同胞“拜好兄弟(孤魂)”,超度他们的亡魂并借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项建议最后获得十一位潮籍人士支持,每人遂捐出二百港元予1967年开始第一屆的“虎地坳村盂蘭勝會”,並於同年請來呂祖仙師坐鎮該村,透過擲「聖杯」求得農曆七月十七日為打醮日,十八日為燒衣上日。鄭漢春說:「第一日,十七號,你要請神啦,請那些正神(「天地父母」、「南辰北斗」和「諸位福神」)來啦。十八號就拜好兄弟那些啦,請喃嘸佬去橋頭拜祭,之後會派白米和燒衣,夜晚會一起食飯,投福品這樣。年年都是這樣進行的,沒有變過。」
由于举办胜会费用高昂,筹备工作殊不简单,2013年村里因经费问题,加上没有年轻一代接棒,因此由现任虎地坳居民福利会主席廖志协以及其他同辈承办。他称:“我们这群五十岁后,已结婚,又搬了出去,自身经济负担不重,当时被长者不断游说,新界东北发展问题,又说要拆虎地坳,因此回来大搞盂兰,出外参加比赛又举办文化活动,希望透过文化保育活动,引起各界关注,提高虎地坳的价值,不致被清拆。”
祭祀仪式的独特性
据廖志协及居民陈耀安所述,居民从2015年开始在每年的盂兰胜会中,轮流按照四种习俗形式向大士王(又称为“鬼王”)拜祭,充分展现出对村内多元背景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廖陈两人则于2016年接手第50届盂兰胜会,通过观摩及吸收各地区的做法,透过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成功将虎地坳盂兰胜会加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之中。
2019年,他们更请来香港本地扎作业工会会长冒卓祺师傅制作四大士王,史无前例地在单一胜会场地上,同场展出四个不同型式的大士王,其款式分别有红面(客家)、蓝面(潮州)、白面(本地—东莞)、青面(鹤佬—福建),又想到加入日本盂兰元素,悬挂了带有日式味道的灯笼和彩上色油纸伞,尽显创意和特色。
此外,按学者考据,虎地坳的盂兰胜会的确与众不同。这些不同,俱源於虎地坳混集各地移民所致,例如佛教经师诵经时并非使用潮州话而是广东话、纸扎品既有潮州大金,也有广东金银纸。儘管如此,當地居民依然堅稱虎地坳盂蘭勝會屬於「潮式」,原因在於當初發起時,由十一名潮州人籌辦,而且不少儀式亦依照「潮式」。
鬼王大士王
鬼王,又称为大士王,佛教尊称为“铁围山内燄口面燃大士菩萨”,道教则专称为“幽面燃鬼王监斋使者羽林大神普渡真君”,通常一般称为大士王,大士公。鬼王有潮州、客家和海陆丰、广东之分,潮州鬼王是一幅五、六尺的画像;客家和海陆丰长有獠牙,外表凶恶;广东鬼王则非常高大,一般有十几尺高,而且一手执笔一手拿簿。
廖志协表示:“除了海陆丰大士王,未曾在虎地坳出现,但其他大士王,都已经在虎地坳出现,如果将来有水上人参与,要我们做水陆法会,那就全中国的大士王都曾经在这里做齐。我们村的大士王与其他村不同,是重新设计的,造型较为卡通一些,其他的大士王样貌非常凶恶。”
尽管不同地区举办的盂兰胜会在仪式上稍有差异,但都本著共同目标——为离世的同胞超渡及向上天祈福,因而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香港得以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