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传统节日“龙抬头”。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民俗与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么,这个节日是如何诞生的?为何定在二月初二?“龙”为何“抬头”?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传统节日的奥秘。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民间传说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一则传说讲述了东海龙王的女儿——小龙女的故事。小龙女在人间撒下红豆,为百姓带来甘霖,却因此被逐出龙宫。龙母每逢二月初二便浮出水面痛哭,形成了“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观念角度
从观念上说,“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于古人祈雨的美好愿望。秦汉时期,龙被视为象征祥瑞的四灵之首。汉以后,龙的形象逐渐拟人化,被尊称为“龙王”,成为农业社会民众祭祀的主要对象。二月初正值“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是需要雨水的时节,因此古人在此时祭拜龙王,祈求风调雨顺。
天文角度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宿,其中东方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在农历二月二这天,苍龙的两只“犄角”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因此称为“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沿革
二月二作为节日,最早见于盛唐时期。唐代李绰在《秦中岁时记》中记载了二月二日曲江拾菜的盛况。宋代沿袭唐代风俗,但更为侧重挑菜活动。元代将二月二定为“龙抬头”的日子,民间开始流行“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
“二月二,龙抬头”怎么过?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诸多二月二的习俗,其中的很多都和龙有关。
吃龙食
过节总离不开美食,二月二这天人们无论吃什么都会冠上“龙”的头衔。水饺叫“龙耳”,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眼”,面条叫“龙须”,油炸糕为“龙胆”,麻花为“龙骨”,饼也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剃龙头
俗语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人们把龙视为带有神秘色彩的灵物,祈望龙抬头降下甘霖、滋润苍生,由此延伸开去,这一天也有了“孩子大人要剃头”的说法。这大概是由于以前有正月不剃头的禁忌,便有了二月二剃头的需求。“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这一天,无论大人小孩都会理发剃头,希望沾一些龙的吉祥喜气。
引钱龙
在晋西北,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水,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
熏虫儿
从明朝起,民间就流行“熏虫儿”的习俗。二月二这一天,人们把元旦祭祖所用的饼或新做的饼用油炸来吃,用炸油的气味来熏床或炕,把将要复苏的虫儿熏死,来祛除病灾,保障健康。一般人家在这天还要清扫房屋。俗谚说:“二月二日扫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
围粮囤
一些北方地区有“围粮囤”习俗,人们早上起来之后,会在锅灶底下掏一把草木灰,用草木灰在地上画出一个又一个圆圈,然后把粮食放在中间,祈愿今年大丰收。
祭祀
南方地区有祭土地公之俗,这可能是由古代的春社演变而来,烧香祭祀、敲锣打鼓,为土地神祝贺生日,祈请这一年能够五谷丰登、平平安安。
数千年,民俗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永恒不变,这些习俗和故事,不仅是传统与文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一种精神财富,在无声地给继承者以启发——不负春光,未来可期。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
我们从头开始,
不负自己,
不负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