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胃息肉该不该切除?九成良性无需惊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胃息肉该不该切除?九成良性无需惊慌!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lianan.com.tw/drliananepaper/Article/473-1

胃息肉是指胃壁组织最内层的黏膜层上皮组织长出的突起物,据统计,台湾的胃息肉发生率约为10%。大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不需要切除,但需要定期观察。本文将详细介绍胃息肉的分类、是否需要切除以及预防措施等。

胃息肉分三类,九成息肉无需担心

胃息肉可分为三类:胃底腺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胃底腺性息肉最为常见,约占90%,通常属于良性息肉。这种息肉若小于1厘米且非生长在特定位置,不会对身体造成不适或任何影响,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少部分息肉属于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需要特别留意。增生性息肉成因是吃到刺激性的饮食导致胃发炎,或因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好发于慢性胃炎的病人。增生性息肉通常小于1厘米,也属于良性的息肉,比例约占5-10%。若是因幽门杆菌引起的增生性息肉,通常在根除幽门杆菌后,增生性息肉会随之缩小。

腺瘤性息肉就是俗称的胃腺瘤,虽然所占比例极低,但被视为胃癌前病变,因为有30%的腺瘤性息肉内部已含有恶性胃癌细胞。发生的原因包括幽门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胃息肉是否需要切除?

在发现增生性与腺瘤性息肉之后,首要之务便是检查胃内是否有幽门杆菌感染。幽门杆菌仅存在于胃部中,多为口经口传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子。因发炎、幽门杆菌感染导致的增生性息肉,若后续没有治疗,有可能演变为腺瘤性息肉(胃腺瘤),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导致胃癌。

胃息肉是否需要切除呢?良性的胃底腺性息肉在内视镜中呈现偏白色均质规则状粘膜,一般1厘米以下,属于良性的息肉,观察即可,不用切除,但是若是超过1厘米,还是建议切除;增生性息肉通常是良性,一般小于1厘米,观察即可,但是若大于1厘米还是建议切除!看到腺瘤性息肉不管大小一律切除,因为越大越会癌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若超过2厘米则恶性机率上升。

若在内视镜中呈现红色、粘膜不规则息肉,无法目测鉴别是良性增生性息肉或是恶性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都建议在做胃镜时一并切除,之后再以病理报告确认是何种类息肉。

另外,息肉若产生合并症,如表面溃疡出血或生长位置在胃窦部导致幽门阻塞,也建议切除。

预防胃息肉的建议

胃息肉的生成与饮食有关,但胃息肉的发生原因其大多是基因、体质、发炎和幽门杆菌所致。另外,经常服用胃药也可能会导致胃底腺性息肉生成。若体质容易生成息肉,切除息肉后仍有再度发生可能性。

因此可以发现,大多数九成的胃息肉都是良性的胃底腺性息肉,建议的处理方式就是每年定期观察追蹤即可。另外,需要经胃内视镜切除息肉的状况:所有的腺瘤性息肉、大于1厘米的息肉、产生合并症(表面溃疡出血,幽门阻塞)的息肉,但是这些情况非常少见!

建议从30岁起,就应安排第一次完整肠胃道筛检,包含粪便潜血检验、肿瘤标记(CEA)、大肠镜检查、胃镜检查,并养成每1-2年定期筛检的习惯。若及早发现腺瘤性息肉并切除,后续也建议检测幽门杆菌,并进行完整的杀菌治疗,之后记得要再复检碳13幽门杆菌吹气测试,以确保根除幽门杆菌。

医生简介

徐兆甸医师,联安诊所内视镜室主任,中国医药学院毕业,台北马偕医院肠胃内科主治医师,擅长内科专科、消化内科专业及超音波专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