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西交融出的混搭风建筑:广州骑楼风雨百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西交融出的混搭风建筑:广州骑楼风雨百年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941648

广州骑楼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见证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繁华与变迁。从清末张之洞的构想到民国时期的蓬勃发展,再到如今成为广州城市文化的象征,骑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人文魅力,展现了广州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


广州有“千年商都”之称,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中西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这一交融亦可见于街头建筑。广州骑楼就是其中代表。

骑楼的起源与演变

清末,洋务运动“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先驱张之洞时任两广总督。他参照英法租界——“沙面”的欧式建筑风格,提出“马路-铺廊-行栈”构想。为了构想落地,著名的“长堤”开始建造,可惜久久未竣工。张之洞的街道规划直到他去世,也未能成行,但这一设想被广泛认为是“广州骑楼”的雏形。


沙面租界

骑楼的建筑特色

“骑楼”骑在人行道上,上层住人,下层后方开商铺,前方长廊供行人过路。现代骑楼从印度传到南洋,因为完美适配岭南气候,被“下南洋”的华侨带回。作为“折衷主义”建筑,骑楼OOTD中西混搭,在早早接纳外来文化的广州,这点尤为明显。

广州骑楼包括但不限于“古罗马斗兽场”、哥特式摩天大楼等风格。新中式骑楼则分为实用主义简约派和“极繁主义”视觉派。骑楼以广式传统“竹筒屋”为基础,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用西方建筑理念做装饰,如罗马柱,也有中式点缀,如满洲窗。


恩宁路骑楼


文德南路与万福路交接处转角骑楼


洪德路骑楼街


陶陶居


竹筒屋俯视图


罗马柱


满洲窗

在广州,骑楼依照地理位置分为“东山”和“西关”两派。东山骑楼简洁,更现代化;西关骑楼历史更久,花样繁复。

骑楼的历史变迁

张之洞的构想停摆后,民国初期“粤系”军阀陈炯明代管广州,“有脚骑楼”终于成为官推,但政局动荡,不了了之。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近代最大城市改造开始。三年后,孙中山之子孙科任广州首任市长,城建经费不足,民间资本进入,因成本投资小,商业收益高,民心所向的骑楼迎来爆发式增长。


《广州市市政公所第1号布告》

巅峰时期,骑楼街长近40公里,建有商铺两万多间。但“骑楼热”不足十年,1929年,西方大萧条,侨汇转投广州,城建预算提升,工务局局长程天固改变城建思路,认为骑楼“铜臭味儿”重,忽视人文关怀,不宜再建。1932年,不准建骑楼街道名单列出,骑楼停止大规模建造。

最后的高调——爱群大厦,稳居“广州第一高楼”30年。


爱群大厦

骑楼的现状与文化价值

如今,广州骑楼街长20多公里,总计36条,多位于老城区。骑楼风雨百年,早已融入“老广”生活。恩宁路上,李小龙祖居不远处就是詹天佑故居。


李小龙祖居


詹天佑故居

广州骑楼是商脉守护者,也是市井文化摇篮。粤剧、冰室、迎春花市皆源于骑楼街。皇上皇、莲香楼、陶陶居亦汇聚于此。


陶陶居和莲香楼

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广州骑楼里扎根了城市灵魂:“得闲饮茶,来者是客”。广州作家梁凤莲写骑楼:“散淡却又自在机巧,日晒雨淋仍悠然信步……皆大欢喜,能收能放,活脱脱就有了一副活色生香的面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