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案件审理程序是什么
民事诉讼案件审理程序是什么
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程序包括起诉与受理、审理前准备、开庭审理和宣判等阶段。本文将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具体流程和要求,并补充介绍民事诉讼案件的证据规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民事诉讼程序。
一、民事诉讼案件审理程序是什么
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程序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是起诉与受理阶段。
起诉时,原告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起诉状,起诉状里得清清楚楚地写明原被告的相关信息,比如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还要明确地阐述诉讼请求,也就是希望法院帮自己达成什么目标,同时要详细地陈述事实和理由,让法院能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还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这些证据材料能有力地支持原告的主张。
法院收到起诉状后会进行严格审查,要是符合起诉条件,就会在7天内立案,然后通知当事人;要是不符合条件,就会在7天内裁定不予受理。
接着是审理前的准备阶段。
法院在立案后的5天内会把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在收到后的15天内要提出答辩状,对原告的主张进行回应和辩解。同时,法院会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然后告知当事人他们的诉讼权利义务等重要事项,让当事人清楚自己在诉讼过程中的地位和可以做的事情。
然后进入开庭审理阶段。
庭审开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宣布法庭纪律,维持良好的庭审秩序。接着是法庭调查,这时候当事人要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情况,证人要出庭作证,双方要出示书证、物证等各种证据,让法庭对案件事实有更全面的了解。之后是法庭辩论,双方就案件的争议焦点展开激烈的辩论,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最后是合议庭评议,合议庭的成员会根据庭审情况进行讨论和评议,然后作出公正的判决。
最后是宣判阶段。
如果是当庭宣判的,法院会在10天内把判决书发送给当事人;如果是定期宣判的,宣判后就会立即发给判决书,让当事人清楚案件的最终结果。
二、民事诉讼案件的证据规则是怎样的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主要有以下要点:
首先是举证责任分配,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在一些特殊侵权等案件中存在举证责任倒置情形,由对方对特定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其次是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与关联性要求。合法性指证据的收集程序等需合法,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可能不被采纳;真实性要求证据是真实存在、非伪造的;关联性要求证据与待证事实有实质性联系。
再者是证据的提交与质证。当事人应在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逾期提交可能面临不利后果。庭审中,双方当事人可对对方提交的证据进行质证,就证据的三性发表意见。法院会根据质证情况,结合案件事实,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认定其能否作为定案依据。
当我们探讨民事诉讼案件审理程序是什么时,实际上还有不少与之紧密相关的要点值得关注。例如,在审理过程中证据的提交规则和时效问题,不同类型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不同,提交不及时可能影响事件走向。另外,当事人在审理程序中享有的诉讼权利也不容小觑,像申请回避权等,这关系到能否得到公平公正的审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