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宋代女性发式图鉴:八种绝美发髻,尽显古代女性审美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宋代女性发式图鉴:八种绝美发髻,尽显古代女性审美智慧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25/13/70293747_1115128693.shtml

宋代女性的发式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高雅气质和审美情趣。从朝天髻到同心髻,从流苏髻到螺髻,每一种发式都凝聚着宋代女性的智慧和匠心。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宋代女性的八种主要发式,带您领略古代女性的精致生活。

一、朝天髻

基本特征是在头顶梳个高髻,将头发在盘在头顶辫成两个圆柱形,然后朝前反搭,这是为了使发髻显得高大饱满。这种发型看起来干脆利落,直接把所有的头发都高高地盘起来,然后再插上各式珠宝,甚至是鲜花,让头发看起来雍容华贵。早在唐代就十分盛行此种发式,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所描绘的两个贵妇,体态丰盈,都梳着高髻发型,上面还装饰有各种珠宝与鲜花。至宋代,这种发髻在宫廷之中是一种流行的风尚。

二、同心髻

同心髻是由朝天髻演变而来,但其造型的步骤要比朝天髻简单许多。梳同心髻只需将头发绾到头顶,使之编扎成一个圆形发髻即可,尽管工序简单,但实际上依旧美观。陆游曾描写蜀地三峡一带的女性:“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六支,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由此可见,同心髻当时也很盛行。

三、流苏髻

这种发型类似于同心髻,只是在扎束头发时,在发根缠绕丝带,使其自然下垂到肩膀部位,看上去非常轻盈。琴抚流苏髻,笛横红颊香。流苏髻带给人的就是这样一种温婉清秀之感。

四、龙蕊髻

龙蕊髻又名“双蟠髻”,髻心特别大。在盘完头发之后,还要在头发上扎上一些彩色的丝带上去,远远看去就像是两条龙一样,因此别名又叫“双蟠髻”。苏轼曾在《南歌子》这样描述双蟠髻:“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轻盈红脸小腰身。”从外形上看,龙蕊髻典雅大气,这种发式感觉更能凸显女人的韵味。

五、云髻

这也是一种高髻,因为梳得高耸,显得有些许蓬松,像云朵的形状一样,所以得名“云髻”,再搭配上簪子,使人看上去柔弱但大方文雅。宋朝晏几道在《浣溪沙》中说:“旋寻双叶插云鬓。”赵长卿《醉蓬莱》中说:“拂掠新妆,巧梳云髻。”这些词句所咏唱的便是这种发式。云髻直到清朝依然存在,例如《红楼梦》中曾经记载过:黛玉头上挽着随常云髻。

六、坠马髻

这种发型的特色在于头发向下侧垂至肩部,并抽出一绺头发使其自由散落,给人一种散落与妩媚的感觉,犹如女子即将从马上摔落之姿。因此古人称之为“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种髻型早在汉朝时期就已见于文字描述,起初是搭肩的垂髻的形状,后来在各个朝代传承演化,直到清代仍然深受喜爱,但主要为中年妇女所喜爱。从汉至明,坠马髻的形状在各朝代略微有所不同,但主体形式不变,基本上都是偏侧,使挽结的头发倒垂于头的一侧或脑后。到宋朝,坠马髻逐渐变为一种高髻,宋朝诗人洪瑹的《菩萨蛮》中就有关于坠马髻的描写:“蛾眉梳坠马,翠袖薰兰麝”。

七、螺髻

从螺髻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发式就是形状像螺壳的发髻,是将头发盘到头顶,绾成螺壳状,螺髻以高、翘为特点,搭配上流苏更显静美与大气,也能彰显青春活力。这种发式出现得很早,其形状和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墓壁画上的发式类似,在宋代年轻女性中很流行。有人将螺髻比喻为耸起来的峰峦,这也是取螺髻凹凸明显的外形。比如唐代皮日休的“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既是对山峰连绵的描写,也为螺髻在唐朝的出现提供了证明。

起初梳这种发式的一般是孩童,崔豹曾经这样描写:“童子结发,亦为螺髻,亦谓其形似螺壳。”但是经过历代流传与改进之后,这种发型也获得了女子的热烈欢迎,而且梳这种发式的大多是年轻女性,因为这是一种较为活泼的盘发。这种发型扎起来以后,使得女性显得无比可爱、干练,很有气质。“困倚妆台,盈盈正解螺髻,凤钗坠,缭绕金盘玉指,巫山一段云委”,晁兆所描述的女子便梳着这种螺髻发式。南宋之后,这种发式依然得到流传和保留,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水调歌头·簪履竟晴昼》写到:“螺髻梅妆环列,凤管檀槽交泰,回雪舞纤腰。”

八、包髻

包髻,顾名思义就是将头发扎成髻后,用手绢或是布把头发包裹起来,由此得名包髻。宋朝妇女可以把包裹在头上的绢、缯等束缚成各种各样好看的形状,另外也会采用一些珠花加以装饰,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精美大方的发式。因此这种发式多在民间流行,广受年龄较大的妇人所喜爱,如《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媒人“戴冠子,黄包髻”。

宋代妆发审美解析

宋代女性秉承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美。如“门前一尺春风髻,窗内三更夜雨衾”。宋代女性的高髻早已被宋代文人用于诗词的创作之中。这时期妇女服饰追求整体和谐,因此,她们以发髻拉长身体曲线,在头发中加添假发髪髯,或装假髻,髻的形式很多。宋代女性经常将头发挽成类似朝天髻、同心髻和坠马髻等诸多常见的发式。

宋代是自唐以后的又一盛世,宋朝经济社会非常繁荣,并且举国崇文,再加之宋明理学渐渐生发,因此国民性格也多儒生文气,对于冠服的搭配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而宋承唐制,因此无论是妆发造型还是服饰都有唐代遗风,但宋人的妆发美学与唐人相比又多了三分婉约,四分华美之气,并且种类造型也更加琳琅繁杂。

无论是市井百姓或是高门贵族,都衍生出了自己的一套妆发美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宋代女子发髻图鉴精选

罗髻

我们可以将宋代女子的发型粗略分为两种,一种低髻、一种高髻。民间妇人常搭配低调实用的低髻,而贵族子女由于不事生产,所以承袭唐风,更喜欢华丽的高髻。

但这种划分并不绝对,比如这种精巧的“罗髻”造型就是以发辫盘制而成,不仅美观而且不容易散开。民间妇人还常在罗髻上用娟、丝等布料进行包裹装饰,朴实又有特色。

双蟠髻

双蟠髻又叫龙蕊髻,雅名出自苏轼的词句:“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轻盈红脸小腰身”。因为这种发型很像两条乌龙盘在头顶,并且给人一种空灵温柔的观感,所以在当时非常流行,是宋代比较常见的妆发造型。

而双蟠髻的盘制也非常有特点,需要以将头发分梳,并将两侧的头发盘转成环状。需要注意的是,双蟠髻的髻心较大,呈现不规则的圆弧状。

在发髻底部还会用一些彩带和珠翠作为装点,也可以在发髻侧端和顶部用步摇、钗环等进一步修饰。

云鬓

云鬓在今天常常用来形容妇女浓黑而柔美的鬓发,但它其实是古代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古典盘发,它足足流行了千年。

除了我们开篇提到的杜甫,宋代词人赵长卿也曾经在作品中描写过这种发型——“拂掠新妆,巧梳云髻。”听来就觉得极具朦胧美。

但其实云鬓是一种高髻,它造型高耸挺立,只是盘发并不刻板紧凑,蓬松感十足很像云朵的状态,所以因此得名,它会让你呈现出一种温柔又端庄的观感。

盘福龙

宋代还有一种“懒人发型”,其形状慵懒极具氛围美,它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名字——“便眼觉”。因为这种发髻大而扁,即使不拆头发入睡也没有关系,甚至第二天发髻的保持度依旧很高,是绝对的懒人福音。

而它的另一个名字又叫做盘龙福髻,因为扁状的发髻有些像发福的小龙,真是可爱又接地气的造型。

懒梳髻

说道懒人发型,还有一款顶流造型也不能不提,它就是“懒梳髻”,又叫懒梳头、懒梳妆。这款发髻让你听到名字就觉得十分方便好梳,它的盘发方式是要将头发先梳到顶部,然后分成好几股,最后盘成发髻就可以了。

而这种发型其实也是今天古装妆娘常用的假发包,梳头的时候直接盘在头上就完成了,非常方便快捷。

宋代女子特殊妆发图鉴

包髻

包髻是宋代女子妆发中特别常见的造型,就是在梳好发髻后用布料再将头发包裹起来。而布料的选择也十分多元,有经济实惠的棉布、绢布、也有豪华精致的真丝、锦缎,但心灵手巧的宋代姑娘还会用布将发髻包裹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可以是一朵花、也可以是慵懒的浮云,一切全凭一双巧手。

年轻的姑娘们还常用鲜花或珠宝做装饰,而中年妇女的包髻造型会更加简约优雅。

女冠

中国古有“衣冠上国”的雅称,在古人心中冠甚至比服饰更重要,所以才有了“冠者,礼之始也”的说法。

最早冠是贵族男子的装饰物,直到唐中期“女效男装”后,女性也开始戴冠,到了宋代女冠以成一种时尚。

不仅冠的材料丰富多样,姑娘们还常“以花配冠”,便是用鲜花或绢花来装点头冠,使得造型更加夺目华丽。

如果说时尚是一种轮回,那么宋朝姑娘们对于发型的设计心得绝对不能忽视。无论你喜欢哪一种风格,都可以在宋人的妆发图鉴中找到自己的款。从精巧繁复的盘发到朴素恬淡的布裹,再到华丽独特的女冠,每一种都是时光祭奠而成的美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