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跑马地:从“快活谷”到文化地标
香港跑马地:从“快活谷”到文化地标
跑马地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香港开埠初期。从早期的黄泥涌村到如今繁华的城市地带,跑马地见证了香港的变迁与蜕变。最近在香港中环“大馆”举办的“跑马地:文化景观数字展”,通过互动地形模型和珍贵历史照片,深入探讨了这一地区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其独特的风貌特质。
“大馆”正举行文化遺產專題展覽“跑馬地:文化景觀”,圖為展覽海報。
香港赛马历史悠久,每逢星期三晚上在跑马地马场举行的比賽尤為矚目。(大馆供圖)
历史渊源
跑马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香港开埠初期。开埠初期,港英政府曾计划在此兴建维多利亚城,后来因谷地地形潮湿且疟疾猖獗而搁置计划。当时英国军营驻扎此地,由于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当局便将他们安葬在黄泥涌一带,当时称之为“红毛坟场”,即现在的香港坟场。信教的英国人认为,“安息”等于中国人所说的“极乐”,于是便将这里称为“Happy Valley”,意指“极乐之境”或“快活谷”。这个名称的背后,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这片土地的不同认知,也奠定了跑马地故事的基础。
1930年代的跑马地景象。(香港中通社記者翻攝)
山光道曾興建現代馬房和馬伕宿舍。圖為《馬伕牽著馬匹走上山光道》,陳橋,1978年,南華早報。(香港中通社記者翻攝)
赛马文化的蓬勃发展
自1846年首场赛马活动以来,跑马地便成为香港赛马文化的象征。1884年,香港赛马会的成立为这项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吸引了无数赛马爱好者。赛马不仅是一项受欢迎的观赏运动,更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
《跑馬地馬場的觀眾》,1894年,香港歷史博物館藏品。(香港中通社記者翻攝)
多元休闲与社区交融
跑马地的发展不仅限于赛马,还包括愉园游乐场(现为养和医院所在地)等多元化的休闲设施,使其成为人们放松与娱乐的场所。然而,跑马地同时也是一个安息之地,这里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不同宗教的墓园,象征着不同社群对香港的贡献与历史的交融。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让跑马地成为香港社会的重要缩影。
《跑馬地愉園》,1910年代,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提供。(香港中通社記者翻攝)
文化遗产展的亮点
在“跑马地:文化景观数字展”中,互动地形模型和珍贵历史照片展示了跑马地的自然景观如何因人类活动而变化。从农业活动到城市化进程,跑马地的土地用途不断变更,填海造地的历史也对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1860年代,政府为了解决公共健康及土地需求问题,建设了一条“宝灵顿运河”,后来为了连接海底隧道的天桥,演变为地下暗渠,这些环环相扣的文化和景观转变揭示了我们过去和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公共健康、人与环境健康、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韧性等。这些重要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860年代,政府為了解決公共健康及土地需求問題,建設了一條“寶靈頓運河”。(大馆供圖)
“跑马地:文化景观数字展”展场一隅。(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摄)
这个展览不仅展示了跑马地的历史,更深入探讨了文化记忆如何塑造社区的身份。通过多媒体展示,观众可以感受到跑马地的文化脉络、赛马文化、运动与娱乐的交互影响。展览的策展人钟妙芬指出,这是一次从宏观角度理解城市遗产的机会,让人重新思考建筑、自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大型立體地形模型有助觀眾深入了解跑馬地的構成要素。(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摄)
展览中另一个吸引人的部分是位于中心的大型立体地形模型,通过立体投影,让观众深入了解跑马地的构成要素。此外,展览还设计了声音装置,让观众沉浸在跑马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这些互动设计鼓励不同社群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跑马地的故事是香港文化的一个缩影,从黄泥涌的村落到今日的繁华地带,这里的每一个变化都映射出城市的脉动与人们的生活。正如展览的策展人、大馆文物事务主管钟妙芬所言,此次展览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让观众从宏观的角度,结合建筑、自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来观察城市遗产。11月23日及30日,主办方将举办两场公众导赏团,由策展人钟妙芬亲自带领解说,引导观众以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和遗产保护。